北京链家24周年之际,一场别开生面的“时光探秘官·打开‘家’的成长密码”活动正式启动。18名小记者怀揣对“家”的好奇与想象,走进北京链家新总部,开启一段充满发现与感动的探秘之旅。
作为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同时也是一次温暖的企业实地探访。小记者们化身“时光探秘官”,用笔尖记录链家24年的坚守与创新:从“不吃差价”到“真房源”,从VR看房到“社区好邻居”,北京链家用行动诠释——如何让居住变得更美好。
集结!
我们是“时光探秘官”
18名小记者中,既有全市招募的活动志愿者,也有来自北京链家的职工子女,他们普遍在8-12岁之间,手持采访本,共同走进北京链家总部,开启了一场从“课堂”到“企业”的沉浸式新闻实践。
探访期间,北京链家总部化身为一座“能量城堡”,为小记者们特别准备了定制马甲、采访纸笔与爱心盲盒;同时也贴心地为等候的家长提供零食饮料、休憩充电等暖心服务,让整场活动充满温度。
签到打卡时,大厅中央链家标志性的“小房子”logo格外引人注目。工作人员亲切讲解道:“logo的整体造型是一个家,上面的小圆点代表着‘连接’。就像我们手拉手一样,链家也在串联起每一个家的故事。”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们对链家的第一印象与人文内核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培训!
变身“新闻小能手”
正式开始探访前,小记者们接受了一场生动的“新闻采访培训”。来自《北京青年报》的深度报道记者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新闻启蒙课。
记者老师以“五个W”新闻要素为核心,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享等互动方式,向小记者们传授了如何捕捉新闻点、挖掘好故事的实用技巧。
小记者们还通过观看视频、PPT等讲解演示,把“房产经纪服务”这一看似专业词汇,转化成“为每个家寻找光的方向”和“搭建安心的桥梁”等生动化表达,让“真房源”、“买卖房屋”、“安心服务”等术语变得具体可感,成为孩子们可以理解的语言。
三十分钟的沉浸式教学,让孩子们初步掌握了新闻写作与采访互动的基本方法,完成了从“入门小白”到“持证小记者”的转变,为接下来的实地探访做好了充分准备。
探访!
用脚步丈量链家基因
培训结束后,小记者们在链家“老兵”张婷婷的讲解下,开始了对链家总部的深度探访。在互动“大事记墙”前,他们伸手轻触,链家24年的发展历程被瞬间点亮。从率先提出“透明交易”“真房源”,到启动“社区好邻居”项目,链家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孩子们。一位小记者在采访本上认真写下:“就像考试不作弊一样,链家坚持说真话,这很酷!”
科技赋能:VR看房让“家”触手可及
在科技展示区,小记者们亲身体验了链家的“黑科技”。VR看房、AI讲房、智能监工……这些原本陌生的词汇,在互动中变得生动可感。“原来不用出门,就能‘走进’千里之外的房子里!”小记者对于VR设备最为兴奋,好奇于一台小小的摄像机如何拍出360°的立体影像。
更让他们惊叹的还有“AI讲房”技术,不仅能自动生成房源亮点,还能用清脆的声音进行讲解,仿佛一位不知疲倦的智能管家。“这背后的许多核心技术,都是链家自主开发的!”张婷婷告诉小记者们,“链家甚至将这套复杂的VR系统,搬到了2020年迪拜世博会,为中国馆也提供VR技术支持。”
小记者们在这些设备前驻足、记录,真切地感受到:科技,正让“家”这个词,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安心与触手可及。
“一直以为链家就是帮爸爸妈妈买房卖房的,今天才发现许多社区里的好事都有链家的身影!”小记者在参观时,都被链家的“公益墙”深深吸引。这里记录了链家经纪人们超越房产交易的另一面:他们是社区里教老人使用手机的“小老师”,是暴雨中提供紧急救援的“守护者”,是门店里为行人提供免费打印和饮水的“贴心人”。
这份温暖的边界远不止于社区。张婷婷在“公益儿童画廊”前告诉小记者们,“从2006年捐建第一所爱心小学至今,链家已建成12所安心小学;从2011年发起‘爱心图书馆’项目以来,已在各地落成209所。”这些数字的背后,体现的是链家对“家”之外更广阔社会责任的担当。
墙上挂满的山区孩子以“翻山”和“理想中的家”为主题的画作。斑斓的色彩和稚嫩的笔触,描绘着他们对远方的向往与对温暖的想象。“这些画让我觉得,链家不仅在卖房子,更在帮助山区孩子搭建梦想。”一位小记者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真挚的话语。
交流
与链家“老兵”互动
在探访的尾声,小记者们还与链家服务超十年的“老兵”任立杰、金碧文、张建发展开了温暖对话。“为什么您能在链家工作这么久?”面对提问,“老兵”们笑着分享:“就像你们解数学题,虽然难,但做对了就特别有成就感。帮助别人找到温暖的家,就是做难而正确的事。”
另一位老兵经纪人用生动比喻解释:“我们就像班级里的学霸,不仅要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还要帮助新同学共同成长。”这个形象的说法让小记者们纷纷认真记录。
互动中,孩子们了解到这些“老兵”不仅是房产专家,更是社区的“活地图”和“好邻居”。面对面地交流让“做难而正确的事”变得具体而鲜活,老兵们的坚守不仅诠释了企业精神,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关于成长与责任的种子。
颁奖
播撒“向上向善”的种子
在最后的寄语环节,小记者们踊跃发言,分享探秘心得:“链家不只是一家公司,更像一个有温度的大家庭”“科技让找房子更简单,公益让社区更温暖”“‘做难而正确的事’不仅是链家精神,也是我们成长的密码”。
随后,北京青年报相关领导、北京链家市场中心负责人及团委书记共同为小记者们颁发荣誉证书及探秘礼包,并合影留念。
未来,链家将继续秉持“有尊严的服务者,更美好的居住”这一使命,守护万千家庭的安居梦想,持续投身社区公益,做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温暖陪伴者。
探秘官笔记:
王恩淇:
用行动温暖身边的人
活动中,我们见到了几位在链家工作超 10年的“Homelinker”。他们分享的故事让我眼眶发热:有经纪人坚持为独居老人免费擦玻璃,有同事在暴雨天帮快递员加热饭菜……原来,链家的“向上、向善”不是口号,而是藏在日常的点滴里。一位阿姨说:“客户的一句'谢谢’,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这让我明白,平凡的工作也能创造不平凡的价值。
回家的路上,我摸着胸前的小记者证,脑海里浮现链家总部墙上的标语--“做难而正确的事”。这让我想到学习:背课文、练字虽然枯燥,但坚持下来就能进步。链家的故事告诉我只要心怀善意、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这次探秘不仅让我认识了房产经纪行业,更收获了成长的勇气。期待未来,我也能像链家的哥哥姐姐们一样,用行动温暖身边的人!
刘语昕:
在链家感受社区温度与科技力量
走进北京链家总部,现代风格的空间以绿、白、灰为主色调,随处可见绿植点缀,为员工营造出“热带雨林”般的工作氛围。链家积极投身社区服务,如教老人使用手机、高考期间为考生送水,并在节假日组织各类活动。
总部内设有“盲盒墙”,可随时打开盒子,以物换物,放松心情。此外,链家还广泛应用AI技术,提供线上360度看房服务,科技感十足。
此次探访让我对链家的社区服务与智能科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张艺馨:
他们做好每一件小事 感染周围所有人
11月8日记者节这天,我作为小记者参观了北京链家总部,当我第一次进入就被门口的大屏幕所吸引,通过屏幕我们能清晰看到大厦内部。活动开始后由链家的老师通过三个方面逐一介绍,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房产经纪这个行业的故事;有的工作人员会带领老年人一起学习使用手机;有的工作人员会化身成保卫者,在高考季为学子们提供保障;链家门店还会提供免费充电、打印、擦玻璃的服务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身边,每一个小小的事情都能感染周围所有人!另外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链家的AR技术,让看房者足不出户就能看到房子的各个角度,真正实现一镜到底!
闫珂宁:
感受热心与团结的力量
今天我参观了链家总部,深刻体会到两个词:热心与团结。
链家的员工不仅是房产中介,更是社区志愿者。他们为居民擦玻璃、教老人用手机、服务高考,还去工地举办公益、在贫困地区设立爱心小学,热心服务社会。
在总部,图书馆、文化墙和盲盒活动区等设施,以及那面贴满工作十余年老员工照片的“Homelinker”墙,都让我感受到“团结”是他们最重要的文化。正是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帮助他们克服了无数困难。
这次探访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温暖与凝聚力的链家。
参与活动的链家家长:
链家“老兵”张婷婷:
在探秘中看见儿子成长,在陪伴中收获感动
参与这次链家“时光探秘官”活动,不仅让孩子直观、场景化地了解了妈妈工作的环境、公司的发展历史与文化,认识了工作中的妈妈,和平时还是很不一样的体验。
更让我惊喜的是孩子的转变:他从最初的被动参与,逐渐变得主动积极,到最后念念不忘、开心分享,甚至认真总结起自己最喜欢的环节、点评起探秘大礼包……我在他身上看到了独立思考和真诚表达的成长印记。
最暖心的莫过于他那句“最喜欢妈妈的环节”,这是来自孩子无条件的爱,也是这次活动送给我最珍贵的礼物。
非常感谢团队的精心组织,有幸参与其中,倍感温暖。
链家“老兵”张建发:我的工作,成了她眼中的骄傲
平时工作忙,孩子周末常跟着我到店面。她总是安静地待着,不哭不闹。而这次在北京链家总部,她看到了链家更广阔、更酷的一面,竟主动向别的小记者介绍起“我们链家的店面”——那一刻,她眼神发亮,仿佛在介绍自己的另一个家。我突然发觉,她在我不经意间已经悄悄长大,这份源于理解的归属感,让我既欣慰又有些惭愧。
当她回答问题时,认真地描述我平时“带客户看房、谈价格”的样子,我特别触动。那些她曾经懵懂的日常,如今被她清晰地讲出来,我在她眼中的形象,第一次如此具体而光荣,成了她的骄傲!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