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投资界和科技圈发生了两件引人注目的事件:一位知名投资人宣布退出对人形机器人的投资领域,以及小米汽车发生了一起严重事故。
从我的观察来看,自动驾驶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当前的重点在于如何走好商业化进程中的"最后一公里";而人形机器人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商业化路径尚不清晰。对于成熟的现有技术,我们需要政策的支持来打通商业化的道路;而对于前沿领域,则需要构建起完善的孵化生态。
在自动驾驶方面,许多企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例如,特斯拉的智能驾驶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超过480亿公里的道路测试数据,而百度的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光谷的日订单量已突破2000次。然而,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性仍然对自动驾驶技术提出了诸多挑战:能否在深夜或雨雾天气中准确识别交通标志和非标准物体?在面对突发情况如"鬼探头"时能否及时采取制动措施?这些偶发但可能致命的场景,正是技术落地前最为棘手的问题。
尽管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处理99%的常规驾驶场景,但公众对安全的要求却是100%。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各个层面重新审视自动驾驶的安全逻辑,并在商业化进程中明确发展路线图。在政策层面,需要建立分级的责任认定体系;在技术层面,应当推动多传感器冗余方案的标准化;在营销层面,必须避免虚假宣传,以免透支行业的信用;在资本层面,则需克制"催熟"技术的冲动。就像电力普及初期安装保险丝一样,智能驾驶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需要同时建立起技术可靠性和社会接受度这两重保障。
与自动驾驶相比,人形机器人更像是19世纪蒸汽机出现在马车时代那样的存在。它并非现有生产工具的简单替代品,而是可能重构人类出行乃至生活方式的关键技术。
当投资人抱怨人形机器人领域存在泡沫,并用ROI回报率来评估其商业前景时,这就好比是用"人们习以为常的马车"的标准去否定"性能尚不完美的汽车"。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莱特兄弟的飞行器正是在无数次失败和坠毁中积累了关于升力系数的关键数据,真正具有变革意义的创新绝不会局限于投资回报率的考量。今天的每一个看似"不实用"的技术探索,都可能成为明天改变世界的重要基石。
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迫切建立一个新的科技创新价值评判体系:对于接近商业化的技术,应当制定严格的安全标准;而对于前沿领域,则需要构建能够容忍失败的长期支持机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区分并非割裂创新生态,反而是其必备要素。特别是在当下中国,这种战略定力显得尤为重要。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