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孟珂
展览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展示经济活力的重要窗口。
春节刚过,一系列展览活动陆续开幕,展现出“良好开端”的势头,有望延续为“四季红”。比如2月15日至17日,第31届迪培思(广州)国际广告标志及LED展成功举办;2月19日至20日,2025年中国高端饮料博览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2月20日至22日,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眼镜产业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2月21日至24日,中国国际汽车服务用品及设备展将在首都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告诉《证券日报》,近年来,中国继续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稳定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展览等平台的作用,积极为企业“出海”开辟渠道,为优质进口产品提供展览和销售机会,有助于促进国内外贸易一体化的发展。
近年来,会展业已成为各地促进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会展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4年,中国共举办了3844个经贸展览,总展览面积1.55亿平方米,其中展览数量与2023年基本持平,展览面积同比增长10.1%。
上海星图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傅一夫表示,举办展览可以为国内外企业提供集中展示平台,有助于加强国内外的理解、交流与合作,促进贸易交流,使国民经济发展。举办国际展览还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对外开放的态度和经济产业发展的成就,增强中国在全球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力和声音,增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
此外,规模大、频率高、规格高已成为我国会展业的关键词,充分展示了会展经济的旺盛活力。
刘向东说:“目前,展览功能多样化,市场化程度高,新产品展示层出不穷,充分体现了市场活动与产供链的连接,有效促进了供需衔接和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利用展览机会实现产业、企业和城市的同频共振,将展览的“流量”转化为经济的“增量”呢?
傅一夫认为,举办展览为国内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有助于加强企业间合作,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展览还可以推动展位租赁、广告等行业的收入增长,有效促进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相关领域的消费,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举办展览还可以提高中国和城市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帮助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