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证券时报》 邓雄鹰 刘敬元
进入利率下行周期,保险公司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2024年,保险公司的表现如何?为此,《证券时报》编辑整理了60家个人保险公司的最新偿付能力报告,努力展示保险公司的财务业绩。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述60家个人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总收入为1.13万亿元,总体增长超过12%,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然而,保险公司之间的业绩差异相对较大,三分之一的保险公司的保费下降。
2024年,保险公司财务报告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净利润大幅增加。目前,59家非上市个人保险公司披露了净利润数据,总净利润247亿元,2023年亏损100亿元。新的会计准则正式实施,加上2024年9月底资本市场的复苏,是去年保险公司净利润大幅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许多业内人士表示,考虑到该行业正处于新旧会计准则的转换期,以及各保险公司的反周期调整措施不同,当前业绩的可比性较差。除保费外,净利润、投资回报率等其他指标不能简单地进行排名比较。
1 三分之一的保险公司保费下降
根据去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数据,2024年60家人身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总收入为1.13万亿元,总体增长超过12%。然而,各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增减不同,其中40家保险公司增加,20家下降,占三分之一。
总体而言,大多数大型保险公司实现了保费增长。在保费100亿元的26家个人保险公司中,有19家实现了保费增长。其中,泰康人寿和中邮保险的保费规模为1000亿元,分别达到2283亿元和1349亿元,比2023年增长12%以上、22%。
在保费增长方面,小公司、新公司和外资公司的表现更加突出。例如,新华社养老、国民养老、复星保德信人寿保费增长率超过100%,三家公司保费基数较小;汇丰人寿、国宝人寿保费增长率超过50%;此外,中意人寿、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东方嘉福人寿(原中韩人寿)、中宏人寿、中英人寿、中荷人寿、华泰人寿、海保人寿、复星联合健康、国富人寿、农银人寿、中银三星人寿等。保费增长率也超过20%。
相比之下,2024年保费收入下降的保险公司多达20家。其中,恒安标准养老、小康人寿、华汇人寿、宏康人寿、国联人寿等公司同比大幅下降;信泰人寿、中信保诚人寿、泰康养老、英达人寿等大型保险公司也有不同程度的保费下降。
一般来说,保险公司会对保费收入的增长制定一定的预算计划,但实际变化的影响不容低估。《证券时报》编辑在接受采访时了解到,2024年,保险公司保费增长面临压力的因素很多,包括最后的困难和主动的减少。
从不利因素来看,保险公司保费下降的内部情况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产品继续切换。2024年8月底,传统保险的预定利率上限从3%降至2.5%。9月底,分红保险和万能保险的切换期提高了保险公司对新产品开发和销售能力的要求。如果未记录的新产品及时跟上,人寿保险公司将没有产品可销售。二是银行保险与代理渠道的“报纸与银行合一”要求。这一要求不仅规范了保险公司业务链的各个环节,降低了负债端的成本,而且客观上也增加了保险公司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难度。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曾告诉《证券时报》,在“报纸与银行合一”的要求下,一些保险公司对渠道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导致保费增长率明显波动。
此外,保险公司保费下降的原因是去年基础较高。2023年,传统保险产品预订利率从3.5%转为3%,“炒停”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市场需求,也使得相关保险公司当年保费规模偏高。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一些保险公司的保费下降有积极调整结构和控制规模的原因。一家中小型人寿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告诉《证券时报》,在当前面临巨大利差风险的情况下,公司不再追求保费规模的增长,主要目标是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利润。
据《证券时报》编辑报道,在利率下行期和行业转型期,一些人寿保险公司认为保费收入越多越好。随着资产负债总体管理理念逐渐深入保险公司的经营,如果债务保费收入增加但成本高,投资方面存在挑战,可能不利于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因此,基于这一考虑,一些保险公司的整体业务战略往往是谨慎和保守的。
相对而言,去年外国人寿保险公司在保费收入增长方面的“突然崛起”也有其原因。周金认为,由于历史负担较小,一些外国保险公司的经营策略没有得到重大调整。
一位人寿保险总精算师告诉《证券时报》,过去两年的续期保费也为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增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保费收入是当年新单保费与往年保单续期保费之和。近年来,长期保单的继续率较高,续期保费对促进保费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23年以前销售的大量预定利率为3.5%的保单在2024年和未来几年仍有续期保费。
2 两个因素导致净利润“变戏法”
2024年,保险公司财务报告的另一大特点是净利润大幅增加,部分保险公司的情况堪称“变戏法”。
据《证券时报》编辑统计,已披露最新净利润数据的59家非上市人身保险公司2024年净利润247亿元,2023年亏损100亿元。其中,22家保险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8家和6家亏损缩小。
在扭亏为盈的18家保险公司中,净利润大幅反转并不少见,中邮保险的表现尤为突出。2023年,中邮保险亏损100亿元。2024年,不仅扭亏为盈,而且净利润91.88亿元,在上述59家非上市人身保险公司中排名第二。
原因是会计准则转换是重塑行业利润格局的关键变量。根据规定,中国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保险企业自2023年1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其他实施国内企业会计标准的保险企业自2026年1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
在旧标准下,债务评估的折现率采用750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收益率曲线的变化影响计入当期损益。例如,由于750天曲线的持续波动,中国邮政保险在2023年分阶段大幅增加了储备,从而影响了公司2023年112.1亿元的会计利润。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邮政保险率先切换了新的会计准则,净利润为27.5亿元。
根据《证券时报》编辑整理的个人保险公司最新偿付能力报告,除上市保险公司子公司外,2024年还有7家保险公司实施了新的会计准则。这些保险公司完成标准切换后,都实现了利润增长,其中4家的增长范围为162%~1411%,另外2家实现了扭亏为盈。
目前,保险公司正处于新旧标准切换窗口期。由于会计准则的切换步骤不一致,保险公司的财务业绩也存在重大差异。
除了新旧标准的转换,投资收益是2024年保险公司利润高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受益于去年第三季度以来“资产负担”两端的努力和资本市场的复苏,2024年上述59家非上市人身保险公司的平均投资收益率达到4.3%,明显高于2023年的平均行业水平。
此前,上市保险公司也发布了业绩预增公告。据《证券时报》编辑统计,2024年中国人寿、中国人民保险、中国太平洋保险和新华社保险的总净利润预计将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多亿元。
显然,新会计准则的正式实施,加上自2024年9月底以来资本市场的复苏,是保险公司去年业绩大幅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一方面,受益于价值股的早期布局,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显著增加,这部分资产去年获得了结构性上涨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新的金融工具准则(I9)下,更多的金融资产被归类为FVTPL(以公允价值计量,其变化计入损益)。市场价值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投资收益并计入损益表。此外,利率下降促进了被归类为FVTPL的债权资产的上升,
3 净资产波动明显加剧
在行业的新周期中,寿险公司的净资产变化越来越大,这一指标也比以前更受关注。
据《证券时报》编辑统计,2024年底披露最新净资产数据的59家非上市人身保险公司净资产总额为4475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44家保险公司实现正增长,14家保险公司实现负增长,1家净资产继续为负。
净资产是所有者权益,代表保险公司股东的“家庭背景”,受实收资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等综合收益的影响。
2024年,横琴人寿是净资产变化较大的公司之一,2024年底净资产为11.65亿元,实现净资产转正。近年来,横琴人寿陷入发展瓶颈,去年连续三年亏损。2023年底,公司净资产为-5.17亿元,2024年,公司股东新增注册资本为7.53亿元,有效提升了公司净资产。
在行业净资产整体增长的总体趋势下,部分保险公司仍出现净资产下降。《证券时报》编辑统计的保险公司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4年已切换到7家新标准的非上市人身保险公司,其中5家净资产缩水。然而,大多数切换到新标准后的人寿保险公司的净利润表现都很好。
事实上,已经切换到新标准的上市保险公司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备受关注的新华社保险公司2024年利润大幅增长,但前三季度净资产双位数下降。在这些净资产下降的保险公司中,其他综合收入也明显拖累了其运营。
一些保险公司表示,分析人寿保险公司的业绩需要将净利润与净资产相结合。从2024年的情况来看,转向新标准后的人寿保险公司的净利润表现更为有利,但在旧标准下拖累利润的储备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将其影响转移到净资产,导致净资产波动增加。
业内人士表示,新标准更多地考验了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联动。理论上,人寿保险公司的负债比资产长得多。当利率下降时,负债增长速度快于资产增长速度,净资产将缩水。这是新标准下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保险公司的资产分类和平衡报表波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