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田鹏
1月20日,上证科技创新板综合指数(以下简称“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及其价格指数上证科技创新板综合价格指数正式发布。据了解,科技创新综合指数从科技创新板中选择所有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定位于反映科技创新板市场整体表现的综合指数。科技创新综合指数作为科技创新板的重要核心指数,各有侧重点,互补,从不同角度表征科技创新板的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指数“更新”的同时,产品创新也得到了跟进。12家基金公司,包括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华泰白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近日集体报告了科技创新综合指数ETF产品,继续引导资金支持“硬技术”的发展。
萨摩耶云科技(深圳)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在接受《证券日报》编辑采访时表示,科技创新委员会指数产品化有效指导资金支持“硬技术”的发展,提高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兴产业在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中的比例继续上升。科技创新综合指数ETF的推出将有助于继续引入增量资金,更好地服务于新质量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帮助资本市场投资方面的改革。
科技创新板指数影响力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综合指数位于科技创新板市场综合指数。最新样本数量超过560个,市值覆盖率接近97%,包括大、中、小型证券。总市值加权,主要发挥科技创新板市场的表现功能。
从市值分布来看,科技创新综合指数样本的总市值平均和中位数分别为109亿元和47亿元,与科技创新板整个市场基本一致。从行业分布来看,科技创新综合指数的行业分布与科技创新板整体市场水平基本一致,半导体、电力设备、机械制造、医药等行业的数量和权重占比较高。其中,半导体行业权重达到38.1%,电力设备和机械制造业权重达到10%左右,医药行业权重达到8.3%,其他行业权重分布相对分散。
科技创新综合指数除了更好地发挥表征功能外,还补充了现有的规模指数,为市场提供了多维的业绩基准和投资目标。
截至2024年底,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达581家,总市值近6.34万亿元,自由流通总市值3.14万亿元,总收入1.4万亿元。随着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数量和规模的稳步增长,投资者对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的投资需求日益增加。已发布的科技创新50指数、科技创新100指数、科技创新200指数样本总数为350指数,可覆盖科技创新板约五分之三的证券,但仍有200多个科技创新板中小企业样本处于快速增长期,未被宽基指数体系覆盖。可见,在指数定位和投资属性方面,科技创新综合指数与现有科技创新板宽基指数存在差异,进一步补充了宽基指数的类型。
随着指数投资的不断发展,市场投资者越来越关注宽基指数。其中,覆盖整个市场的综合宽基指数的投资需求也在增加。
E基金指数研究部总经理庞亚平表示,科技综合指数是科技创新板的又一重要核心指数,定位于综合指数,可以更好地表现科技创新板的整体市场表现。科技综合指数相关产品的推出,为投资者布局“硬科技”发展机遇提供了新的优质工具,有望帮助资金聚集在创新领域,服务新的生产力发展,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指数体系建设步伐稳步稳步
事实上,科技创新综合指数的推出不仅是科技创新委员会指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是中国指数投资体系的重要扩张和升级。近年来,我国指数投资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不断朝着更加多元化、精细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在指数“新”方面,各种指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涵盖不同资产、市场板块、行业领域和主题概念的指数相继出现。据Wind信息统计,2024年全市场共发布763个指数。截至目前,a股市场已发布7500多个指数。
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加强了指数投资领域的布局,特别是外国机构,推出了自己独特的指数投资产品,形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模式,进而促进了投资模式的进一步完善。例如,2024年11月,贝莱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了贝莱德上海和深圳300指数增强型证券投资基金。据报道,该基金采用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系统主动股权投资方法。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证券交易所继续优化指数的编制和发布机制,提高指数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同时,加强指数数据的发布和应用,为投资者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市场信息。例如,2024年12月19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以“指数迭代”为主题举办了第二届ETF生态会议,与市场各方讨论指数发展创新、指数投资新机遇和衍生品在指数投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市场各方共同构建共享ETF市场优质发展的良好生态。
北京奥友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悦在谈到中国指数投资未来的发展趋势时,告诉《证券日报》,一方面,政策导向和市场趋势对指数投资的影响可能更加明显,投资者需要更加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可能对指数投资产生重要影响,投资者需要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