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证券时报》 安宇飞
目前,汽车行业正在掀起“跨境制造机器人”的浪潮,小鹏的“Iron艾伦”、“广汽集团”GoMate2024年底,人形机器人出现在公众面前。此外,特斯拉、北汽、上汽、丰田、奇瑞、小米等汽车公司也以投资或自主研发的形式布局了人形机器人轨道。有一段时间,人形机器人业务已经成为一家汽车公司 “新战场”的趋势。
这让人想起几年前,家电巨头也出现了跨境手机制造的热潮:格力、海信、国美、TCL、康佳等公司纷纷进入手机轨道,点燃了家电企业与手机制造商“跨境斗争”的战争。最终,家电企业几乎在手机领域“全军覆没”。相反,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成功切入电视、小家电等市场,在家电领域站稳了脚跟。
为什么人形机器人轨道会成为汽车公司的“必争之地”?汽车公司的跨境机器人和家电巨头的跨境手机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你能走出“用锤子找钉子”的怪圈吗?对于这些问题,《证券时报》的编辑进入了前线,并与许多业内人士进行了对话。
汽车公司人形机器人
进入“落地时代”
在小鹏汽车广州工厂,一个1.78米高的人形机器人手持专业设备,为汽车零部件“拧螺丝”。它是白色的,戴着黑色的“面具”,暴露在关节处的机械骨骼展示了技术之美。不远处,另一个和它完全一样的机器人站在一列组装好的汽车旁边,一个接一个地检查油漆,点头挥手,示意汽车向前行驶。
这种曾经出现在科幻大片中的场景现在已经进入了现实,出现在上述场景中的人形机器人是小鹏汽车独立开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仿人结构设计,身高1.78米,体重70公斤,全身有62个主动自由,可以像人类一样行走、抓住、弯曲。目前已应用于小鹏汽车厂,可拧紧螺钉和油漆检查。
小鹏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小鹏曾公开表示:“如果智能汽车是智能制造的皇冠,那么智能机器人将是机器智能的皇冠。从长远来看,更大的市场也需要更多的投资。”何小鹏认为,未来智能汽车制造商将同时成为智能机器人制造商,智能汽车和智能机器人将成为未来一个一致的行业,并可以生产“1+1”>2”的效应。
2024年12月26日,广汽集团打造的第三代智能人形机器人谷歌也正式出现在公众面前。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还有特斯拉“擎天柱”、奇瑞汽车在CEO大会上展示的人形机器人Mornine...据编辑观察,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汽车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加速着陆。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起步较晚,但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如上游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终端执行器等核心部件,中国有一定的基础,这也是中国企业的机遇。”华安证券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人形机器人将迎来大规模生产的第一年。
为什么跨界机器人?
成车企业必选项?
为什么国内外汽车公司都在跨境人形机器人轨道上?核心原因是底层技术相互联系,跨境人形机器人轨道属于“相关多元化”,大大降低了跨境成本。
“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在许多地方相连,需要独立移动的能力,需要像人一样独立避障和规划路线。在某种程度上,自动驾驶汽车可以被视为另一种形式的机器人。不同之处在于,机器人的重点更倾向于考虑类人的属性,而汽车更多地考虑汽车的属性。”卢汉辰说。
地平线首席执行官余凯告诉《证券时报》:“我们认为汽车是机器人时代的第一个应用程序。例如,汽车的智能感知和人机对话,包括复杂场景下的决策控制和路径规划,实际上都是标准的机器人计算任务。如果汽车智能驾驶的计算方案做得很好,这些计算方案将在未来使用各种其他机器人应用程序场景。”
在技术交流的同时,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汽车公司的跨境人形机器人轨道提供了动力。在特斯拉2024年股东大会上,马斯克表示,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将超过人类,可以取代人类完成无聊、危险和人类不愿做的工作,成为行业的主要力量,预计全球销量将达到100亿台。
一家智能驾驶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据我所知,从家用电器到手机,从汽车到机器人,基本上都是一群人。他们一直遵循一个规则,即未来哪种产品的消费水平可以达到数亿,他们可以做哪种产品。”
“归根结底,汽车最终只解决了交通问题。真正触动全球消费者,激发购买欲望的产品需要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旅行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经过工业机器人等产品的开发,人形机器人的主线慢慢浮出水面。”上述负责人说。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测,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0.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4.56亿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07亿元),复合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56%以上。
除了技术和市场因素外,领先企业的驱动力也更为关键。深度科技研究所所长张晓荣告诉《证券时报》:“人形机器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探索,但由于技术的限制,没有一个可以实施。在过去的两年里,由于特斯拉的推广,资本市场开始关注人形机器人,吸引了中国汽车公司的跟进。”
技术和市场仍面临多重挑战
此前,领先的家电企业已经跨越了手机领域,但大多数都崩溃了。汽车公司跨境人形机器人领域会“重复同样的错误”吗?这需要看看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
共同之处在于,手机和人形机器人都是全球消费预计将超过1亿元的产品,在这些轨道上占有一席之地,将为公司的业绩增长提供新的曲线。但不同之处在于,当家电企业跨境制造手机时,手机市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竞争激烈,人形机器人轨道仍处于蓝海市场。
张晓荣说:“目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它代表了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和未来产业的新轨道。”这意味着汽车公司在同一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但市场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任务较重。
卢汉晨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存在技术和市场两大痛点。从技术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至少需要数百个关节才能实现人类的自由和灵活性。与目前的产品相比,软硬件难度的提高是指数级的。
“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应用中的应用场景是什么?To B(企业用户)还是To? C(面向消费者)?应用场景的定义直接影响其需求的刚性。更令人担忧的是,该行业将陷入“用锤子寻找钉子”的怪圈。”卢汉辰说。
然而,在应用层面,一些汽车公司已经找到了初步着陆的场景——在自己的工厂使用人形机器人。例如,广汽集团Gomate人形机器人计划率先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工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小鹏汽车人工智能机器人Iron已在小鹏汽车广州工厂投入培训,主要参与小鹏P7+车型的生产流程。
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时报》,人形机器人的投资和回报周期比手机更长,但许多汽车公司没有家电公司那样稳定的盈利能力和高现金流,新能源汽车业务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即使面对蓝海市场,跨境成功仍不得而知。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