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证券指数有限公司宣布将于1月20日正式发布上海科技创新委员会综合指数(以下简称“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及其价格指数。科技创新综合指数从科技创新委员会中选择所有合格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反映了科技创新委员会市场的整体表现。
自2019年7月开市以来,科技创新板整体运行平稳,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板改革“试验田”功能,不断打造培育新生产力的“主阵地”。截至2024年底,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达581家,总市值超过6.34万亿元。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稳步增长,投资者对指数的需求日益增加,以表明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的整体运行。在此背景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研究推出上证科技创新板综合指数,为科技创新板市场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表征工具。
科技创新综合指数是科技创新板的重要核心指数,与上海科技创新板50成分指数(以下简称“科技创新50指数”)相互关注和补充,从不同角度表示科技创新板的运行。从指数定位来看,科技创新综合指数位于综合指数,市值覆盖率接近97%,主要发挥科技创新板市场的整体表现功能,具有一定的投资功能;科技创新50指数位于成分指数,从科技创新板选择代表性证券,市值覆盖率为45%,主要发挥投资功能。从市值分布来看,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包括大、中、小型证券,总市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13亿元和51亿元,与科技创新委员会整个市场基本一致;科技创新50指数包括科技创新委员会大市值领先证券,平均市值和中位数分别为674亿元和370亿元。从行业分布来看,科技创新综合指数的行业分布相对均衡,半导体、电力设备、机械制造、医药等行业的数量和权重相对较高,其中半导体权重为38%;科技创新50指数行业分布更加集中,半导体权重占62%。
近年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证券指数有限公司始终围绕落实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的战略部署,科技创新板指数体系日益完善,投资“工具箱”不断丰富。截至目前,已发布26项科技创新板指数,构建覆盖规模、主题、战略等类型的科技创新板指数体系。国内外相关产品跟踪规模约2500亿元,有效引导资金支持“硬技术”发展,增强资本市场对提高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服务水平。此次科技创新综合指数的推出,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板指数体系,丰富宽基指数。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