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田鹏
2024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三大证券交易所”)交出了什么样的自律监管“成绩单”?据《证券日报》编辑统计,三大证券交易所对1004家a股上市公司的1210起市场违规行为采取监管措施,并采取实际行动实践“严格监管”的要求。监管准确锚定违规、财务欺诈、短期交易、非法减持、资金占用等一系列违法行为,以有效措施建立坚实的“强基础”基础。
康德智库专家、泰和泰(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金融证券业务部副主任唐尧在接受《证券日报》编辑采访时表示,2024年,监管严厉打击了金融欺诈和内幕交易,有效维护了市场的公平交易秩序。未来,随着市场秩序的进一步标准化和投资者信心的增强,资本市场将更加成熟和理性,长期资本和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将逐步增加,市场将朝着更健康、更稳定的方向发展。
全年监管的“最”细数
2024年,三大证券交易所发出的监管函数量占各种监管措施的最大份额。据《证券日报》编辑统计,监管函共536份,占1210份监管措施的44.30%。
监管函是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相关主体(如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和中介机构沟通、提示、指导或要求的监管措施,促进相关主体及时了解其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交易所业务规则的要求,帮助其规范经营,保护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从处罚的角度来看,2024年,三大证券交易所对30起违法行为在公开认定期内不适合担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纪律处分,包括但不限于非法减持、资金占用、年度报告虚假记录、短期交易等。这也是2024年交易所发布的最大处罚措施。
从重点监管领域来看,2024年,三大证券交易所最大限度地关注信息披露质量。数据显示,在1210项监管措施中,有493项涉及非法信息披露,占40.74%。相关问题主要涉及财务信息,包括未完全披露、未及时披露、未按规定披露、未准确披露、经营、交易、财务、重大诉讼、仲裁等信息,从而影响投资者的知情权。
唐尧表示,非法信息披露直接影响投资者获取信息的质量,导致投资决策失误,损害投资者权益,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信息披露事务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加强人员培训;同时,提高信息披露的可读性,使内容简洁,语言流行,方便投资者理解。
细看监管手段的“细”
2024年,在“两强两严”(强本强基、严监严监管)目标的指导下,三大证券交易所将继续扎实推进和落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工作。
具体来说,在监管对象上,监管不仅关注上市公司本身,而且严格监管上市公司的相关主体。
例如,2024年7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对某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交易对手未履行合同采取公开谴责监管措施。据悉,作为业绩承诺人,未按约定履行业绩补偿承诺,严重损害上市公司利益和投资者合法权益。这也成为2024年唯一一项针对“交易对手”的监管措施。
在监管内容方面,各种监管措施深入到上市公司运营的各个环节,全面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例如,去年3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披露了两封特殊的监管信,指出上市公司投资者无人接听服务电话。监管信显示,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督促和提醒投资者管理后,两家上市公司仍无人接听投资者服务电话。涉及的公司和董事会秘书受到监督和警告。
在监管过程中,监管不断提高监管有效性,坚决防止“退出”,努力完善全链监管闭环。对于非法上市公司,即使退市,也要坚决追究责任。
数据显示,1210项监管措施中有18项涉及17家退市企业。例如,2024年11月,一家退市公司因2021年半年度报告和2021年年度报告的虚假记录而受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公开谴责。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所所长田立辉告诉《证券日报》,详细的监管可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交易活动,增强投资者信心。这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共同构建监管生态的“基础”
“证券市场是各方共同参与和互动的市场。为了共同构建一个成熟、理性的市场生态,各方还需要加强合作和沟通,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角色。”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朱一毅说。
田立辉认为,监管机构需要继续坚持“严格监督”的原则,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深化制度改革,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与市场各方的沟通,及时响应市场关注,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信誉。
朱一毅表示,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制定相关工作流程,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唐尧表示,中介机构应充分发挥“看门人”的作用,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信息验证服务,帮助投资者有效识别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减少市场非理性行为。同时,鉴于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关键措施,中介机构应发挥良好的桥梁和联系作用。市场各方将进一步加强合作与沟通,共同创造更加成熟、合理的市场环境,有效促进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