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关键过程
100%自动化
智能网络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长、相关性高、带动性强,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轨道。
汽车是支撑重庆快速增长的核心产业之一。2024年1月至10月,重庆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9%。从数量上看,全市汽车产量195.88万辆,同比增长6.1%,其中新能源汽车69.10万辆,增长1.1倍。
赛力斯新能源汽车作为目前的明星企业,今年1月至11月累计销量38.96万辆,同比增长25.26%。其中,问界M9上市12个月累计约20万辆,连续8个月连续销售50万元及以上豪华车型。
赛力斯超级工厂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龙兴新城新能源汽车工业园区,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它是“汽车工业大脑”生态系统下的世界级超级工厂。赛力斯超级工厂全面打造核心独立数字基础,运用智能技术实现生产环节设备和数据的互联互通,100%自动化关键工序,实现100%质量监测和可追溯性。
这是M9诞生的地方。赛力斯超级工厂整合了国际领先的标准和前沿的智能制造理念,1600多个智能终端协同运行。每个机械臂的动作都经过精确的设计和计算,每个自动组装都反映了高效和准确性。从冲压车间到焊接涂层再到装配,车间几乎每一步都实现了无人或高度自动化的操作,可以实现“灵活、透明、自动化、互联、智能”的汽车制造。
值得一提的是,10000吨超级智能压铸单元是赛力斯超级工厂的亮点之一。有效实现高效生产、轻量化、高安全性。87个部件可集成为1个部件,减重28%,22个部件可集成为10个,焊点可减少1440个,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目前,赛力斯拥有三家智能工厂,机器人数量超过5000台,在行业中排名第一。其中,赛力斯超级工厂充满了技术意识,生产线机械臂来回高速运行,3000多台机器人智能合作汽车制造。
美利信:5G+应用
智能工厂的创新
在重庆汽车产业链中,美利信是一家深入从事铝合金压铸行业20多年的大型企业。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5G通信基站结构件和“新能源+智能网络”汽车两大支柱产业。
美利信抓住了汽车行业转型的机遇,产品涉及新能源汽车的电动驱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电池系统和车身系统铝合金精密压铸件。今年上半年,美利信汽车零部件业务发展进一步加快,收入达到10.24亿元,同比增长36.89%。
美利信董事长余亚军告诉《证券时报》,该公司很早就在智能制造方面进行了布局。自2019年以来,引进了5G网络、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新工厂5G+MEC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了3C1P、CRM、SRM、ERP、软硬件系统之间的综合集成应用,如MES和底层设备。
美信形成了5G+生产过程数据采集、5G+AGV智能运输、5G+智能存储应用、5G+机器视觉质量检验、大数据辅助决策、能源碳管理等多应用示范场景,基于5G网络实现工厂内部、机器、材料、方法、环等生产要素,形成支持生产计划、制造实施、物流运输、质量控制、设备维护、能耗管理等业务环节,有效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余亚军认为,通过一系列智能制造技术改造,首先稳定产品质量,然后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第三可以更好地实现产品和材料的可追溯性,第四完成智能信息管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效率,提高质量。走进美利信模具车间,被排列整齐的高精度模具制造设备和超大型一体化压铸模具震撼。美利信董事会秘书王双松告诉编辑,该公司的模具中心是世界顶级规格。在美信模具车间,生产了许多新能源汽车综合结构压铸模具,开发了国内最大的8800T超大型镁合金结构压铸模具,成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1.6万吨双压整体压铸模具,实现了压铸行业的新里程碑。
目前,美利信与全球新能源龙头汽车企业和国内众多新汽车制造力量有着深入的合作。自2023年以来,美利信已进入赛力斯、江淮、小米、新旺达、斯堪尼亚等企业的供应体系。客户还包括采埃孚、伊顿、舍弗勒、爱信等国内外知名一级零部件供应商。
再升级科技:拥有行业第一
全自动生产线
再生科技副总经理杨金明告诉《证券时报》编辑:“再生科技始终围绕‘清洁空气’的使命,专注于节能清洁领域,为专业无尘空间、移动无尘空间、固定无尘空间等提供高标准、高水平、系统的产品,为优质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再生技术逐渐从传统的工业过滤领域延伸到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家电、建筑等领域。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够同时生产高性能玻璃纤维过滤材料、低阻熔喷雾过滤材料和高效PTFE膜的专业公司。
杨金明透露,自主开发的飞机棉已成功组装C919,获得中国商飞颁发的实验资格证书,实现了国内飞机隔音材料的替代,填补了国内空白。
目前,再生技术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微纤维玻璃棉生产基地之一。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微纤维玻璃棉生产线年产能12万吨。
“为了进一步促进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我们还将在前两个数字车间、5G+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上,建设元宇宙工厂,建设行业领先的智能工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生产设备进行智能改造,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杨金明说。
根据未来数字转型的需要,再生科技成立了数字设备部门,努力将机器视觉、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务和工厂管理需求相结合。
在智能制造工厂中,通过整合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制造模式升级。
据报道,智能制造工厂的生产线在国内行业取得了许多“0”突破。其中,机器人自动涂胶、在线自动检测、AGV自动运输、自动切割、自动称重、自动包装等,是细分行业第一个技术的综合应用。
在生产线车间,再生科技工作人员表示,该车间现在可以在65秒左右的标准节拍下线一款新产品,过去需要2-3分钟。我们的核心优势是可以做100%的全检,保质保量。目前,自动化覆盖率已从20%提高到90%;人员从27人减少到13人;一次成品的通过率从之前的80%提高到92%。
川仪股份:“对标赶超”
促进国产化替代
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设备制造业是仪器仪表行业的重要分支,是保障国民经济重点产业运行、建设工业互联网、促进智能制造的基本技术手段和支持。
川仪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近60年的历史,现已成为我国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业的领先企业。
川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善斌告诉《证券时报》编辑:“川仪股份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始终坚持‘聚焦主营业务,不断创新’,实现了今天的行业地位。”。
2014年上市后,川仪率先布局了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新建了45条智能生产线、7个重庆数字车间、3个重庆创新示范智能工厂。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了近3倍,有效地保证了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
来到车间,四川仪器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告诉编辑,该公司采用自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而不是手动操作模式。现在一个工人可以操作一条甚至多条生产线。设备启动后,可实现自动智能控制,从给料、装配、焊接、转运、零件缺陷判断、加工质量检测等过程,保证产品制造的一致性,大大提高制造质量。
此外,川仪股份还使用AI(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等技术有序推进公司设计、生产、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高工业自动化仪器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特殊场景的适应性,促进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
田善斌表示,在技术层面,四川仪器有限公司大力推进“标杆赶超”战略,全面贯彻“四个方向”的重要指导精神,坚持锻造四川仪器的优势,服务国家需求。一是面向行业前沿技术,打造智能压力变送器、智能流量仪表、智能执行机构、智能阀门定位器等世界级产品;二是面对国家重大需求,突破“颈部”问题,集中精力克服核电仪器控制产品的关键技术;三是面向主要经济战场,完成超微差压变送器等30多个新产品的研发,实现石化、冶金等领域的定位替代;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新产品、新市场拓展,推出激光分析仪、粉尘仪、VOCs分析仪、脱硫脱硝处理装置等。
2024年,在内外需求减弱、下游资本支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川仪股份的业绩保持弹性。2020年以来,公司营业收入和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达到年均15%和29%。 (唐强)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