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鹏
最近,随着两个知识产权融资案例的实施,知识产权话题的热度继续上升。
其中一个是武汉科技数字通信工程有限公司的数据产品知识产权,借助上海数据交易所数据资产交易服务系统,成功获得1亿元银行信用;另一个是洛阳25家科技创新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债权,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了“华泰洛阳国宏产业知识产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专项新)”,发行规模1.33亿元。
虽然上述两种融资案例在资产目标类型的选择、所依赖的融资平台和具体的融资形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但追根溯源,本质上是对知识产权价值的深入挖掘和高效转化的成功实践,探索从“知识产权”向资产转化的有价值的可行途径。
事实上,知识产权融资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通过将知识产权转化为有价值、可交易的金融资产,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更灵活、更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从实际效果来看,除上述两个案例外,据了解,截至目前,北京、上海、湖北荆州、辽宁大连、长沙等地已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融资领域。
更重要的是,这种创新融资方式就像一块强大的磁铁,吸引了更多的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科技创新企业一直具有研发周期长、资本投资大、风险因素高的特点,知识产权融资可以继续吸引资本的关注,为这些企业提供稳定的动力流。
同时,随着未来知识产权融资案例的不断实施,将对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不仅将引导许多企业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价值和无限可能性,促进他们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还将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快对创新的探索。这样,资本、创新和企业发展将形成良性循环,有效促进整个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蓬勃发展和持续繁荣。
因此,进一步开辟“知产”变资产渠道尤为重要。在我看来,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管齐下。
首先,完善知识产权评价体系至关重要。目前,知识产权价值评价缺乏统一、科学的标准,严重制约了其资产化进程。因此,需要整合专业评价机构、行业专家、研究人员等力量,建立一套综合考虑技术创新、市场前景、法律稳定等多维因素的评价模型。同时,加强对评价机构的监督,确保评价过程的公平透明度,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第二,加强金融创新是开辟渠道的关键环节。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知识产权融资产品和服务模式。例如,通过引入保险机构和担保机构,建立知识产权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分散金融机构的风险,增强其开展知识产权融资业务的信心。
第三,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经营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企业应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不仅是一种无形资产,而且是一种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宝贵资源。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从研发、应用、保护到运营,进行全过程规划和管理。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知识产权运营专业人员,提高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运营水平,更好地实现“知识产权”向资产的转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开辟“知识产权”的资产转型渠道,为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促进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的转型。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