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李万晨曦
近日,贵州、江苏等地扩大了以旧换新政策,将消费电子类别纳入补贴范围。据编辑介绍,截至目前,已将3C消费电子产品纳入以旧换新补贴范围,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在以旧换新政策的刺激下,消费者对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显著增加,直接推动了相关产品的销售增长。同时,政策鼓励购买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此外,消费电子产品的快速更新对供应链的效率和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了供应链的优化升级。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说。
不断扩大补贴范围
贵州省商务厅宣布,从12月1日起,将3000元(含3000元)以下的国产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纳入家电以旧换新的补贴范围。补贴方式为支付减免(无优惠券)。补贴标准为按产品购买发票金额的20%给予一次性补贴。每个消费者可以补贴每种产品1件,单件补贴不超过600元。
江苏省于11月26日发布了《3C数字产品补贴专项活动操作指南》和《关于2024年苏新消费、绿色节能家电以旧换新专项活动新补贴商品类别的通知》
此外,今年8月,湖北省在全省发放了1亿元的“惠购湖北”3C数码产品优惠券。消费者可以享受手机、数码相机、智能手表、学习机、翻译机、无线蓝牙耳机等六种电子数码产品的折扣。对于广东省个人消费者购买的平板电脑和智能可穿戴设备,如果订单金额超过500元,可根据产品销售价格的15%享受一次性减免补贴,每次补贴不超过2000元。
苏宁易购以旧换新专项负责人透露,以江苏为例,11月27日至12月1日,手机数字销售额同比增长1701%。新需求集中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产品上,其次是智能手表和蓝牙耳机。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目前,智能手机等3C数字产品的政策支持主要是地方补贴和以旧换新。根据不同行业和财务状况,补贴范围扩大到手机、智能可穿戴等消费品。在政策的帮助下,市场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探索,消费电子市场需求显著增加。”。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称,预计2025年手机、AIOT终端等消费电子类别将纳入3C国家补贴,补贴类别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表示:“在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下,我们乐观地看待后续补贴政策的进一步推出。一方面,我们将扩大补贴类别,包括手机、人工智能等类别,另一方面,我们将延长补贴时间,推动消费电子产业链进入繁荣周期。”。
助力产业技术创新
在消费电子领域实施以旧换新政策,不仅刺激了消费市场,加快了人工智能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实施,而且为产业链相关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积极因素,有助于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产品的销售呈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特别是在消费电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产品的创新和市场增长。袁帅表示,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在消费电子交换浪潮中最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旧交换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一趋势。
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实施,相关技术促进了数字产品的不断更新,手机、PC等智能终端加快了人工智能功能的配置,消费电子行业发生了新的变化。”。
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许多消费电子产业链上市公司推动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终端的领先升级,加快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探索和实施。
强达电路最近表示,公司积极布局工业控制自动化和数字产品、人工智能服务器和交换机、汽车电气化和智能产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消费电子产品等高计算能力产品。
江波龙表示,从趋势来看,终端侧人工智能的着陆仍是一个高概率事件,整体消费电子市场前景仍可预测。公司将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产品、品牌等综合优势,积极把握行业机遇,实现业务持续突破。
步行者还表示,各种具有人工智能相关功能的新产品正在开发中。公司将整合多年积累的电子和声学技术,结合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和把握,依靠自身的供应链能力,及时将相关产品投放市场。
“消费者对3C数字产品的需求不仅停留在新的水平上,而且对服务、价格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这一趋势不仅促进了电子产品的快速迭代,而且预计将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的潜力。”郭涛说。
赛迪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袁宇表示,人工智能在消费电子领域不断创新和整合,帮助人工智能手机、人工智能个人电脑、智能家居机器人等消费电子产品掀起热潮。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