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王希
春回大地,是一年一度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越来越热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与智能农业机械携手合作,会给传统的春耕带来怎样的新变化?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农业机械行业呈现出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近日,《证券日报》编辑走进潍柴雷沃智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雷沃”)规划建设的山东省潍坊高密度智能农业示范基地(以下简称“高密度智能农业示范基地”)。在基地内,低空无人机遥感器、田间传感器、农场综合应用管理平台等设备和系统正在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与智能农业机械合作,实现春季耕作,编织“新知识”春季耕作的新图景。
编辑在现场看到,技术人员正忙于春耕前的准备:通过低空无人机遥感、地面人员采样、田间布置传感器收集数据,实时将数据传输到农场综合应用管理平台的“智能大脑”,然后通过人工智能模型进行综合分析。
潍柴雷沃精准农业技术开发部业务人员冯凯告诉《证券日报》:“这相当于我们对农田进行了全面的体检。结合土壤养分分布图和产量地图,管理平台将生成变量施肥处方图,然后发送到智能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可根据土壤条件在不同地区施用不同的施肥量。”
冯凯说:“目前,高密智能农业示范基地可以示范周边10多万亩耕地的科学种植。”高密市江庄镇在辐射范围内,镇种植者可以在基地农场综合应用管理平台上轻松获取自己地块的农业情况数据信息。
姜庄镇的一位种植者告诉《证券日报》编辑:“过去,春管和备耕基本上都取决于祖先传下来的经验。现在有了这种新型的智能春管,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农田的具体情况。”。
潍柴雷沃智能农业服务业务负责人程光科告诉《证券日报》,潍柴雷沃技术团队通过监测和分析这些农业数据,提出了更准确的冬季小麦施肥和保湿春季管理方案,并结合气候特点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在这一“新”潮涌动的春耕画卷背后,是潍柴雷沃综合运用AI大模型实现的新突破。
潍柴雷沃智能农业研究所所长李德芳表示,公司成功开发了“灌溉”、“营养”、“病虫害”、“作物生长”等四种人工智能模型。通过田间水分传感器、气象站、昆虫监测、幼苗监测设备、土壤湿度、温度、降水、病虫害动态和作物生长实时收集,人工智能模型分析可相应生成更准确的水合、施肥、病虫害防治、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方案,实现准确高效的农业生产全过程管理。
人工智能大模型不仅使春耕备耕更加智能化,而且引领农业机械行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在潍柴雷沃生产现场,智能生产线有序运行。为了护送春耕,公司也在提高产量,忙于交付。潍柴雷沃拖拉机生产车间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编辑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作用于农业生产后,对农业机械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与2024年同期相比,公司对动力换挡拖拉机的需求迅速增加,CVT(无级变速)、动力换挡等高端智能拖拉机占生产线的80%以上。”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告诉《证券日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整合和应用,农业机械将实现更准确、高效、环保的运行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农业机械行业也应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的变化。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