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成都国际车展当场龚梦泽/摄
报志愿编写龚梦泽
8月30日,一年一度的成都国际汽车展(下称“成都国际车展”)在我国中西部会展中心城揭幕。《证券日报》编写从主办单位处获悉,做为中西部地区汽车产业发展风向标,这届汽车展展览会经营规模创下历史新高,总体展览面积达22万平方,聚集了近130家参展商,展览车子超出1600辆。
做为国内四大A级汽车展之一,成都国际车展一直被视为中西部地区汽车交易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标。德基智能制造与交通出行产业链合作伙伴张帆接受《证券日报》编写采访时说,这届成都国际车展是企业文化展示热门产品和技术的主要演出舞台。汽车展营销“组合策略”有望带动成都市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造成营销的概念,进一步促进下半年汽车市场。
自有品牌变成“流量担当”
从实际情况来说,自有品牌已成为本届成都国际车展当仁不让的“流量担当”,吸引了许多眼光。
据乘联会数据,2023年自有品牌国内汽车销量总计做到1128万台,占有率52%。这是中国汽车工业有史以来,自主品牌销量首次超过海外品牌销售量。上半年,自主品牌销量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总计市场份额做到57%,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升7%。
中国多元化的需求场景也使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浪潮中找到归属于本身产品定位和消费群体。这届车展上,江铃汽车、上海汽车集团、长安轿车、北京汽车集团、奇瑞等自有品牌均现身,充分展示最新研发的技术和产品。
在其中,北京汽车集团不仅带来了享界S9、BJ60雷庭和网易考拉S等多款热门车系,还结合中西部特色与北汽汽车优点发布“西疆越”发展趋势战略规划;做为上汽汽车备受期待的明星车型,新一代名爵汽车MG5继续深耕轿跑车细分行业;奇瑞旗下iCAR、捷途等企业集中亮相,诠释着汽柴油、纯电动、混合动力多技术方案规划的发展战略。
新力量层面,小米手机、蔚来汽车、晓亮、理想化、零跑、哪吒汽车等企业“高姿态”进场。起源于传统车企的阿维塔、深蓝色车辆、智己汽车、昊铂等企业都纷纷携新产品现身。
车展期间,诸多车系展开了全世界或中国首发,智能与汽车电动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另外许多车系外形设计融进了跨界营销原素,重视个性化订制。在其中,威马汽车最“引人注意有道在线”,增添了最新飞行汽车商品,展示出企业在低空飞行驾驶行业最新发布的造就。除此之外,由大家安徽省倾力打造的第一款新汽车——ID.与众也在本次成都国际车展上现身。
为汽车市场销售量“添一把火”
伴随着AI科技的不断革新,华为公司、小米手机等知名企业让智能驾驶进一步“出圈”,完全开启了消费者对于智能汽车的想像力。应对领域乘势而上,再次加固汽油车,变成大部分合资车企的挑选。
以高端品牌为例子,在本次成都国际车展上,上海大众公布大众帕萨特Pro和途岳新势力2款燃油车型,在其中大众帕萨特Pro融合大疆智能驾驶,填补汽油车智能化系统的短板;而途岳新势力则把合资企业紧凑级SUV的价钱往下拉至7.98万余元,小于同级自有品牌SUV竞争对手的市场价,可以见得合资市场竞争之难。
除开高端品牌外,宝马五系、标致汽车、volvo等车企也在产品上提升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或配备新一代的动力系统,如宝马五系初次在生产过程中尝试用全新AI仿生机器人;玛莎拉蒂全新升级纯电动车Macan长续航版迈入全世界首次亮相;volvo则携所有插混车型赶到汽车展,从2025款车逐渐,旗下所有插混车型后缀名和后标均改成“插电式混动车型”,以求完成“油电混合同智”和“油电混合实价”,提高市场竞争力。
“伴随着诸多本年度重磅车型的发布,这届汽车展以后顾客买车冲动势必会进一步释放,刺激性年底汽车市场继续走高。”中国乘用车产业链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表示,相较于于北京、上海车展上汽车企业主要展示科技整体实力,在成都国际车展上,汽车企业以销售车子为主要目的。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很多车企的新产品车系都创下订购新记录。本次成都国际车展的崛起不但会损伤本地汽车交易市场交易,也将为全国各地汽车市场的后半年销售量“添一把火”。
汽车销量秘书长崔东树表明:“预估2024年全年度汽车整体零售有望突破2220万台,较2023年提高3%。”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