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深化与全球碳关税压力日增的背景下,金融资本布局能源资产面临更高要求与全新挑战。创维光伏于8月18日在深圳科技馆重磅发布“羲寰”生态级平台,以“稳、智、通、碳”为核心战略,旨在破解分布式光伏投资痛点,为金融机构提供全周期、低风险、高价值的清洁能源投资解决方案。
当前,金融行业对能源资产的考核正经历深刻变革。监管持续加码,对绿色信贷占比、环境风险压力测试、ESG信息披露等提出更高要求。央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明确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列为优先支持领域,银保监会亦要求金融机构将碳排放强度纳入客户评级体系。资产安全性、可量化环境效益及收益稳定性,已成为金融资本进入能源赛道的核心标尺。
然而,金融市场对能源资产,尤其是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投资仍存显著顾虑:资产分散难管理、运维风险难把控、绿电环境价值难变现、电力交易机制不成熟。这些痛点导致大量资金徘徊观望,亟需一个整合全链条能力的平台打通堵点。
破解安全困局:「羲寰」平台构建全域智能风控体系
“羲寰”平台直击金融资本的核心焦虑,以“稳、智、通、碳”为核心战略,为金融资本参与清洁能源投资构建了全周期、低风险、高价值的解决方案。
“通”:虚拟电厂双向聚合,精准匹配消纳,保障收益确定性
“羲寰”平台的“通”,核心在于打破资源壁垒,实现高效连接与价值最大化:
依托遍及全国的代理商网络,高效整合“源网荷储”资源,快速对接城乡多元场景的清洁能源建设需求。通过智能算法精准匹配金融资本与优质项目,降低投资门槛,确保项目质量与收益预期透明可控。
平台创新构建虚拟电厂能力,实现发电侧与负荷侧双向智能聚合。通过先进算法,将接入的百万级户用分布式电站绿电,与创维生态内庞大的负荷侧资源精准匹配。这种“发-用”一体化设计极大优化了电力消纳路径,显著降低弃光率,有效保障项目发电收益的稳定性与可预期性,解决金融资本对消纳难、收益不稳的核心顾虑。
平台深度融合自研智能运维系统,整合乡镇服务网点,实现对平台接入电站的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控。依托大数据模型及AI算法,精准识别亚健康电站异常原因,为资产保值增值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碳”:碳价值开发变现,应对全球碳关税,创造绿色金融收益
面对日益严格的全球碳关税和国内绿色金融政策,“羲寰”平台的“碳”能力为资产环境价值变现提供闭环解决方案,显著提升投资附加值:
在碳价值维度,“羲寰”平台整合了成熟的碳资产管理能力,提供覆盖“绿证、碳普惠、碳资产、碳金融、碳咨询”的一站式服务,年开发绿证超百万张。金融机构投资的清洁能源项目所产生的环境效益,不再停留于纸面,而是通过平台高效转化为可交易、可计量的碳资产与绿色权益。同时通过ESG报告与CBAM认证服务,助力出口企业降低碳关税风险,将环境权益转化为可量化的金融收益。
构建生态闭环:赋能全周期
“羲寰”平台的深层价值在于打通全链条生态。前端联合华夏金租等金融机构创新租赁模式,降低投资门槛;中端通过智慧运维与双核增值引擎持续提升资产价值;后端构建多业态定制化服务。将分布式资产的“不确定性”转化为金融机构可接受、可管理的“可控变量”,极大拓展可投白名单范围。
“羲寰”平台的发布,不仅是企业自身战略的里程碑,更获得了来自产学研各界的高度认可与协同赋能。华夏金租总裁沈宗庆在发布会上强调:在创维等企业带动的平台作用下,行业将健康发展,所有参与者能在明确方向和定位的基础上共同成长。天津大学与创维共建的“光储+联合研究中心”已攻克微网仿真、碳化硅储能变流器等关键技术,为平台注入学术动能;亿纬锂能则通过电池回收网络为资产退出提供闭环保障;京东集团更提出将依托平台推动“空间能源化、能源资产化、资产生态化”的供应链绿色革命。这些重量级伙伴的深度参与,印证了“羲寰”作为生态级基础设施的行业公信力。
“羲寰”平台的发布,不仅标志着创维光伏从“能源”向“能量”的战略跃升,更在能源与金融的交叉地带,架起了一座安全、高效、价值可期的桥梁:它通过科技赋能与生态聚合,降低了金融资本布局分布式能源的门槛与风险,提升了存量能源资产的透明度、可控性与增值潜力。创新性地打通了绿电交易与碳资产变现的“最后一公里”,为金融机构响应国家绿色金融政策、优化资产配置、实现可持续回报提供了可落地的平台支撑。
面向未来,创维光伏的布局已超越单一平台功能,直指能源产业的核心变革。“羲寰”平台以生态级解决方案,精准回应了金融资本对资产安全与合规增值的核心诉求,为万亿资本打开了通向安全、稳健、高附加值清洁能源投资的大门。一个由科技驱动、生态协同、金融赋能的全民光伏新时代,正随“羲寰”之光加速到来。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