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正在重塑餐饮行业的规则。
他们刚刚为演唱会一掷千金,转身就会为奶茶店的满减优惠精打细算;他们是追求十五分钟极速出餐的效率主义者,也同样愿意为深夜食堂排队两小时;他们不排斥西式洋快餐,但更推崇有特点的国民品牌;他们既可以熬夜又可以朋克养生,总之主打一个为情绪价值买单。
年轻人这种为情绪买单的消费观,正蔓延至餐饮行业的每个品类。而如今就有这么一家早餐品牌,正在为适应新规则做着关键性的跨越。
“如今推门进去,差点认不出这是同一家店 ”,经常在好适口买早餐的小李这样感慨。那天,他原本打算吃口晚饭,结果在经过好适口门店时,被眼前的一幕吸引住了——
店里坐满了年轻人,他们熟练地点着砂锅菜和包子的混搭套餐,白领们人手一份砂锅什锦,学生们就着酸汤安格斯肥牛锅写作业。他这才知道,好适口早已从早上6:30营业到晚上9:30,完成了从早餐铺子到全时段餐厅的蜕变。
自诩好适口老顾客的小李,通过和这些城市年轻人的交流,发现他们的餐饮消费诉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个人吃饭时最看重方便快捷和性价比,既要吃得快又要吃得好。而好适口这种"老味道+新场景"的创新组合,正合他们的心意,成为了他们心里妥妥的“包子新一代”。
不只是产品,还有环境。原先藏在后厨的蒸包子现场变成了明厨亮灶,与此同时,用餐环境也变得更有社交属性,只为了让年轻人吃好还要拍好。
但也有很多东西没有变,比如对品质的把控,对顾客的关心以及三十年如一日的初心。正如小李所说:“咬开包子的那口烫嘴劲儿,还跟当年一个样!”。
1992年的寒冬,山东姑娘刘素美怀揣着借来的100元钱,踏上了北上列车。
这个扎着麻花辫的农村姑娘,在清河早市支起简易面摊,每天凌晨三点就开始和面,用从老家带来的老面酵头与北京当地的高筋粉混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鲁京风味”包子皮。
与此同时,她四处奔波,拜师学习名厨配方,在不断对包子的原材料和制作流程改进后,1998年好适口就此诞生。
如今,好适口在北京北部地区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包子品牌。门店数量超过百家,品牌拳头产品“小小鲜肉包”更是创下日均销售14万只的纪录,销量20年保持好适口全品类第一。
然而,好适口并未就此停下脚步,正如他们的新愿景——“成为城市新家庭喜欢的包子新一代”。
这是基于对当时城市青年消费哲学的精准把控:要性价比但不将就,要效率但不牺牲品质,要便捷但不忘健康。
正是为了满足这些城市新青年的消费诉求,好适口才不断对门店升级迭代,从主食厨房到精致早餐再到全天候的小吃小喝,让这些年轻人做到既可以满足自己又可以满足家人,既可以省钱又可以满足健康。
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包子新一代。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