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毛艺融
2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资本市场金融“五大文章”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在绿色金融方面,《实施意见》提出了完善绿色债券、可持续信息披露等标准体系、支持绿色工业股票债券融资、开发更多绿色期货期权品种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荣正集团合伙人毛娟对《证券日报》编辑表示,“实施意见”提出“丰富资本市场促进绿色低碳产品体系转型”,进一步明确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需要通过体系创新和产品扩张,引导更多资金流向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领域。该部署不仅直接响应了“双碳”目标,而且发出了金融体系需要系统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绿色升级的信号,反映了从政策框架到市场实践的全面深化。
资本市场帮助绿色金融市场帮助绿色金融
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绿色金融体系越来越完善。绿色金融不仅通过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等金融产品为减排和生态保护项目提供财政支持,还通过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引导企业提高可持续发展业绩。
资本市场在绿色金融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去年11月,中国证监会指导证券交易所发布实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披露制度规则,系统规范了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要求。截至2024年底,220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ESG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同比增长20%以上,进一步突出了优质公司的投资价值。
绿色公司债券发展势头强劲。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数据,自绿色公司债券试点以来,发行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约8700亿元,制度规则和技术标准不断完善,碳中和债券、低碳转型债券、蓝色债券等创新品种不断出现。
绿色主题基金发展迅速。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已有350只绿色主题基金,规模超过3100亿元,涉及ESG、低碳、新能源、气候变化等主题涵盖股票、债券等主要资产。低硫燃料油、工业硅、碳酸锂等绿色低碳期货品种相继上市,受到实体企业的欢迎。
绿色未来信息技术创始人张世远告诉《证券日报》,《实施意见》在绿色金融部署中的重点是“标准”和“产品”,进一步明确了近期资本市场完善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具体行动。《实施意见》提出了建立标准体系的行动,向资本市场发出了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中国ESG标准的信号。
完善资本市场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完善资本市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仅可以为绿色金融活动提供统一的标准和指导,帮助准确识别绿色项目,引导资金有效流向绿色领域,促进绿色经济转型,还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防范和控制绿色金融风险。
《实施意见》提出,在完善资本市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方面,继续优化绿色债券标准,统一募集资金用途、信息披露和监管要求,研究和完善评估认证标准。鼓励评级机构将环境信息指标纳入债券发行评级方法。实施交易所可持续信息披露规则,继续加强上市公司实施绿色发展信息披露要求。
毛娟表示,目前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标准统一、市场透明度和监管协调,如强制披露ESG信息、加强第三方认证机制等配套体系。
此外,《实施意见》还强调,研究加强了可持续评级和验证体系的建设,完善了监管机制。积极参与制定国际可持续标准,促进国际可持续标准理事会进一步提高标准的包容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制定绿色股票标准,统一业务规则。促进绿色金融统计体系的完善。
以“研究制定绿色股票标准,统一业务规则”为例,张世远表示,这反映了监管机构已经开始关注上市公司获得“绿色”标签的质量,并将逐步规范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的“漂浮绿色”和非标准绿色“标签”行为,然后引导上市公司进行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使投资者能够清楚地区分哪些上市公司是“真正的绿色”。
丰富资本市场
绿色金融产品
绿色金融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流向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绿色产业,有效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资本市场上常见的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
在丰富资本市场绿色金融产品方面,《实施意见》建议支持合格的绿色工业企业发行上市、融资并购、发行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进一步提高绿色债券申请验收和审计注册的便利性。
“丰富资本市场绿色金融产品,一方面帮助拓宽绿色技术及相关企业融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引导金融资源配置绿色产业,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投资者分享绿色产业轨道优质上市公司和项目发展红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资本增值的双赢局面。”张世元说。
《实施意见》还强调,将推出更多绿色主题公开发行基金。鼓励绿色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稳步有序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期货研发上市,支持合格金融机构依法参与碳排放交易。
中国银河证券ESG首席分析师马宗明表示,可以优化碳定价机制和金融工具创新。通过合理的碳税和碳交易市场内化环境成本,鼓励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引入绿色保险、风险共享基金等金融工具,降低绿色项目的投资风险,提高市场吸引力。
展望未来,许多受访者表示,随着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将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