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周尚
于宏,见习编辑
近年来,随着ETF(交易开放式指数基金)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ETF相关业务的发展逐渐成为证券公司促进财富管理转型的关键。近日,《证券日报》编辑从证券公司获悉,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了2024年证券公司经纪业务ETF(非货币,下同)交易量、交易账户数量等相关核心数据。
总体而言,ETF轨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华泰证券等龙头证券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继续稳定其在相关市场的领先地位。与此同时,一些中小型证券公司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头部券商优势突出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最新一期《基金与衍生品市场通信》(2025年第一期),截至2024年12月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共有769只基金产品,总资产管理规模2.74万亿元。ETF共607只,总市值2.72万亿元,较2024年11月底增长0.8%;总份额为1.69万亿份,比2024年11月底增加0.93%。
目前,ETF市场的蓬勃发展为证券公司带来了新的商机。证券公司正积极寻求通过ETF业务在竞争中占据新优势,努力在财富管理业务转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2024年证券公司经纪业务ETF营业额排名中,华泰证券、海通证券和中国银河排名前三,2024年累计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12.16%、6.8%、6.22%;2024年国泰君安、中信证券、华宝证券累计成交额占市场总成交额的5%以上,分别为5.63%、5.07%、5.03%;此外,广发证券、国投证券、东方财富证券、国信证券的营业额也跻身前十。
华泰证券在2024年经纪业务ETF交易账户数量方面也排名第一,当年累计交易账户数量占市场份额的10.83%;随后,东方财富证券累计交易账户占当年市场份额的9.45%;平安证券和招商证券当年累计交易账户占市场份额的6.29%、5.05%。
ETF持有规模作为衡量证券公司业务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截至2024年12月底,经纪业务ETF规模居市场第一的证券公司为申万宏源,占19.82%;二是中国银河,占19.7%;随后,中信证券占6.15%;广发证券、招商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平安证券也占4%以上。
就营业部的营业额而言,去年12月,在单月证券公司营业部经纪业务ETF营业额前30名中,有7家属于海通证券,3家属于华泰证券,2家来自国泰君安、国投证券和华信证券。具体而言,华宝证券上海东大明路证券营业部当月营业额排名第一,当月营业额占市场总营业额的4.12%;二是国泰君安总部,当月营业额占市场营业额总额的1.99%;东方证券上海松江区沪亭北路证券营业部、中信证券上海分公司、长城证券深圳梅林路证券营业部月营业额占总市场营业额的1%以上。
迎来多元化的业务机遇
随着ETF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券商迎来了多元化的业务机遇。根据Wind信息数据,截至1月20日,ETF基金总数为1066只,较去年同期增长18.18%;总份额为2.69万亿份,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8.05%;与去年同期相比,净资产总额为3.69万亿元,增长了84.17%。
中国金融智库网络邀请研究员余丰辉在接受《证券日报》编辑采访时表示:“证券公司可以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增加相关收入,为投资者提供专业的投资建议和服务,增加投资者资产配置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代销、做市等多条业务线预计将受到积极影响。”
在此背景下,证券公司增加了ETF轨道的布局,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例如,西南证券积极推广ETF基金。在与基金公司的合作中,通过筛选行业轨道上的优秀公司、产品和优质基金经理,不断丰富产品货架,提高服务质量。招商证券以扩大产品所有权为导向,以ETF和固定收益产品为起点,促进财富管理业务资产管理规模的稳步提高。
财通证券还从多个方面抓住了ETF机会。一是加快ETF在线投资工具的推出过程,包括ETF基金场内固定投资、定价交易、网格交易等;同时,加快ETF应用区域建设,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加强与基金公司的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品推广活动。三是促进ETF投资顾问业务的发展,支持股票投资顾问向ETF投资顾问的转型。第四,做好支持服务,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包括申请ETF一级交易员资格、ETF衍生品交易支持等。
“为了提高ETF业务的市场竞争力,经纪公司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加强建设。”余丰辉进一步表示,首先是技术平台的升级,以确保大量的交易请求得到有效处理,并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二是加强研究能力,提供更深入的市场分析和投资策略建议,提高客户粘性。此外,扩大销售渠道,积极探索在线和移动终端的销售渠道,以获得更多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最后,注重品牌建设和投资者教育,提高公众对ETF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