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公司正在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整体呈现出数量大、价格低的特点。
加快不良资产清算,有助于消费金融公司控制风险,提高资产质量,避免不良贷款对公司财务状况产生长期负面影响。
本报编辑李冰
近日,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消费金融)发布的《关于2024年第六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不良贷款转让的公告》和《关于2024年第七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不良贷款转让的公告》分别涉及298275笔和32210笔资产。
事实上,捷信消费金融不良贷款的转让并非个案。近年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的多期、大规模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引起了市场的关注。总体而言,消费金融公司正在加强不良资产的处置,其整体特点是数量大、价格低。
密集挂牌
具体来说,上述捷信消费金融第六期和第七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涉及的未偿本息总额分别为16.79亿元和2.16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为2702天和2651天。其中,第七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资产包以390万元起价转让,远低于原价值。编辑注意到,该公司以前也转让过许多不良资产项目。
截至目前,已有捷信消费金融、河北幸福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幸福消费金融”)、内蒙古蒙商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消费金融”)、湖南长银五八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银五八消费金融”)、中国邮政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邮政消费金融”)等10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发布了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
仅在12月,许多消费金融公司就“出售”了不良资产。例如,12月16日,幸福消费金融发布了《关于2024年第二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投资公告》;12月9日,长银58消费金融发布的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显示,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未偿本息总额为5.26亿元,涉及39125笔资产;12月5日,中国银行消费金融发布了第68期至第83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公告;12月3日,中国邮政消费金融发布了第3期至第6期不良资产转让公告,本息总额超过70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所研究员叶银丹告诉《证券日报》:“加快不良资产清算有助于消费金融公司控制风险,提高资产质量,避免不良贷款对公司财务状况的长期负面影响。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通过清理不良资产,将资金重新分配给更有利可图的项目,以提高使用效率。”
处置提速
一般来说,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消费金融公司除上市转让外,还可以采取债务重组、自主收款追偿或委托专业收款机构收款、资产证券化、仲裁、调解、司法诉讼等方式。
但从今年消费金融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角度来看,大多数机构选择上市转让,不良资产清算力度增加,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不良资产清算速度明显加快,资产规模大;二是转让价格远低于账面价值。
“目前,不良贷款的大规模转让已逐渐成为消费金融公司处置的常规手段。”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向《证券日报》编辑承认,经过几次尝试,该公司已经形成了一个标准化的运营流程。转让价格由不良资产的真实情况、市场供需关系等多种因素决定,属于正常的公开招标结果,也相当于银行间的情况。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说:“加快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处置,不仅有助于降低不良率,提高整体资产质量,减少资本占用,而且有助于将更多资源投入业务发展。”。
“由于不良贷款规模的上升和监管的逐步明确,预计未来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转让将趋于正常。叶银丹说,加快不良资产清算的原因是:一是不良贷款规模的增长。随着消费金融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不良贷款规模持续增长,需要处置更多的不良资产来满足监管要求。二是市场竞争和风险压力加剧。消费金融公司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腾出更多资源发展新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防止坏账清理资源消耗过多。三是提高资产质量和财务报表。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加快不良资产的清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坏账损失,从而提高财务报表的表现,维护资本市场的信任。第四,催收成本增加。《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南》的发布对消费金融公司的催收活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增加了催收成本。一些消费金融公司选择批量转让不良资产,以提高处置效率。五是受新监管规定的影响。
娄飞鹏认为,不良资产转让符合监管要求,也是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贷款的一种方式。未来,消费金融公司的类似处理方式将继续,但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定价管理,做好客户准入,加强业务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积极控制资产质量。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