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宏源 杨蕊羽
一场由中国企业引领的开源浪潮,正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掀起深远变革。昨日,阿里通义千问宣布全面开源Qwen3系列大模型,涵盖8款不同参数规格,迅速成为国际开源社区的新焦点。更引人注目的是,通义千问开源模型全球累计下载量突破3亿,衍生模型超10万个,已正式超越Meta的LLaMA,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开源模型体系。
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意味着中国大模型开源生态已获国际广泛认可。长期以来,大模型开源领域由西方主导,尤其Meta的LLaMA系列被视为行业标准。中文世界模型往往面临更高认可门槛——“只有做得格外突出,才能被看见”,正如一位学术圈人士所言。
但局面正在悄然改变。越来越多国际论文和实验开始采用Qwen、DeepSeek等中国模型作为基座。尤其在相同参数规模下,Qwen表现出更优的小模型性能和更高的适用性,吸引了大量海外开发者和研究人员。有研究者指出,“有些任务在LLaMA上难以实现,但在Qwen上可以流畅运行”,这种技术口碑的积累,逐步扭转了国际学界对中国模型的传统认知。
开源不只关乎技术,更涉及生态和文化的构建。中国公司此次选择全面开放模型权重、推理代码及工具链,极大降低了全球开发者的使用门槛。从高校实验室到创业团队,从北美到东南亚,越来越多项目基于中国模型开展——这种“模型出海水准”的背后,是中国人工智能开源文化走向主流的体现。
小模型同样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们在降低推理成本、提升普及度方面展现出巨大价值,尤其受到资源有限的高校和中小企业的青睐。一个好的基础模型应当具备“可教性”——就像聪颖的学生,稍加点拨就能举一反三——而当前开源的中小规模模型正不断逼近这一目标。
尽管国产大模型已在应用落地和开源生态方面取得显著突破,但行业仍面临深层挑战。当技术追赶逐渐转为并跑,甚至局部领跑,下一步的方向更需要原创性思想和基础理论的突破。业界共识在于,中国AI不仅要在模型规模和应用场景上持续拓展,更需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范式和学术体系。
可以预见,全球化开源正在进入多元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大模型通过技术开放与生态共建,真正实现了从追随到比肩、再到部分引领的转变。这条路虽仍漫长,但一个更具包容性与多样性的智能时代,正在由此展开。(林宏源 杨蕊羽)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