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下,微短剧正从休闲娱乐产品升级为赋能地方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近期,武汉大学微短剧赋能地方支点建设实践队深入湖北、福建、江西多省市,通过与地方政府、制作方、群众的深度交流,结合问卷调研与案例探访,解码微短剧在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文旅创新等领域的价值,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搭建经验共享桥梁。
在湖北,实践队见证了微短剧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襄阳市堰河村推出的《堰河那些事儿》,以轻喜剧形式讲述乡村茶产业发展与非遗技艺传承的故事。该剧上线后,不仅带动当地品牌搜索量增长300%,更直接推动村民人均增收5.2万元,成为“小短剧撬动大产业”模式的生动范例。调研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认可湖北这一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期待政府出台更明确的扶持政策与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湖北省已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推动微短剧与农业、文旅等产业进一步融合,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助力。
福建龙岩的微短剧实践,则聚焦文化传承的“年轻化表达”。实践队在当地调研时发现,龙岩文旅部门以微短剧为抓手,破解年轻群体对厚重历史文化“认知门槛高”的难题:永定土楼的客家婚俗通过数字技术变身沉浸式体验项目,《星月迢迢又逢君》《春江水暖桃花开》等剧集,分别以奇幻剧情、红色题材为切入点,将客家文化、红色历史与本地实景结合。更值得关注的是,龙岩正借助高校智力资源深化实践——当地文旅部门与武汉大学文化遗产团队合作,计划挖掘红色交通线、客家迁徙等独特文化IP,运用3D还原技术提升微短剧的视觉表现力,让“红”“客”文化真正走进青年群体。而福建省出台的三年行动计划与专项基金,更为这些探索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与资金保障。
江西鹰潭的拾方光影微短剧拍摄基地,则探索出产业落地带动地方就业与文旅创新的双路径。基地凭借“分钟级转场”的高效优势,吸引大量剧组入驻,日常群演需求稳定在100-150人,本地常备群演库规模达1000-1500人,不少群众通过参与群演实现增收。同时,剧组九成以上的配套服务从本地采购,形成“拍摄-就业-消费”的良性循环。基地还瞄准“银发经济”,创新设计“银发文旅”模式:邀请有消费能力的中老年群体前往龙虎山景区,量身定制专属短剧拍摄体验,让他们从“观众”变身“剧中主角”,串联影视体验、山水旅游与康养服务,为地方文旅开辟流量变现新蓝海。
调研过程中,实践队也直面微短剧产业的现存短板:57%的受访者对微短剧认知较浅,75%的受访者担忧内容低俗化问题,66%指出内容同质化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团队通过系列推文系统梳理解决方案,呼吁加强内容质量管控、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从湖北乡村的增收实效,到龙岩的文化活化,再到鹰潭的产业与文旅双创新,武大实践队的多省市探索,不仅记录了微短剧赋能地方的多元实践,更将分散的经验整合为可参考、可复制的路径。未来,实践队将持续转化实践成果,为更多地方挖掘本土故事、发展微短剧产业提供支持,让这一“小载体”持续释放撬动地方发展的“大价值”。(通讯员:商家瑞)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