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提出,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应遵循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开发设计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对于信用状况良好的民营企业,金融机构需简化贷款流程,延长贷款期限,并提高融资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就业增加以及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月17日召开的相关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未来将继续加大力度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目前,非利息类融资成本的下降较为困难,这成为部分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题的重要原因。当前,民营企业主要通过贷款获取资金支持,而综合融资成本包括了利息和非利息两部分。虽然近年来利息成本有所降低,但非利息成本却难以显著下降。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3月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处于历史低位。然而,非利息成本涉及多个收费主体,收费项目繁多且不够透明,层层叠加导致部分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仍然较高。
因此,降低非利息成本成为优化企业综合融资环境的关键环节。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金融机构应不断提升对民营企业信用水平的评估能力。目前,非利息成本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中占比显著。例如,某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为5.16%,其中支付给银行的贷款利率为3.5%,而非利息成本合计为1.66%,占总成本的32%。这些费用主要涉及抵押费、担保费及中介服务费等项目。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需要通过外部增信来控制风险。部分互联网银行已经开始运用AI建模技术,将企业主信用画像、产业链位置、税收社保数据等多个维度纳入风控体系,正在改变传统的"无抵押不贷款"模式。未来,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科技应用,优化信贷流程,降低非利息成本。
其次,金融机构需要持续完善激励考核机制。针对民营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小微企业,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和违约成本低等问题。银行在为这些企业发放贷款时往往要求担保介入,这主要是因为信贷人员面临着严格的追责机制。因此,优化激励考核机制对于降低非息融资成本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在不放松风险防控的前提下,建立更加宽容的容错纠错机制,使信贷人员能够在合规放贷的同时获得正当激励。
最后,强化监管协调也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非利息成本的治理已经超越了单一金融领域,亟需构建"大监管"格局。例如,近年来推行的"银税互动"政策,帮助企业将"纳税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贴息、数据共享等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形成降本增效的政策合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非利息成本的监督检查,提高融资收费透明度,避免企业因信息不对称而支付额外费用。
总的来说,降低民营企业非利息融资成本不仅能够激发市场活力,还能为产业升级提供长期支撑,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重要举措。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