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近日圆满落幕,来自中国的"天工Ultra"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摘得桂冠。这场赛事不仅展现了人形机器人的极限运动能力,也引发了全球对相关技术的关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具身智能领域。据行业内人士介绍,三大通信运营商均已将目光投向这一前沿科技,并展开了积极布局。
作为国内最早行动的企业之一,中国移动在今年初设立了"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致力于推进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应用。该机构的目标是打造全球领先的机器人运营商,充分发挥中国移动在网络、算力和数据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重点攻克机器人核心技术,并构建完整的机器人能力体系。
据内部人士透露,目前中国移动已建成超过686万个通信基站,服务于超过10亿用户。公司计划利用其技术优势和服务网络,推动从移动通信运营商向机器人运营商的战略转型。预计今年二季度末,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家用四足机器人将进入小规模试销阶段。
在中国电信方面,其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在加速推进智传网项目,致力于通过"端—边—云—网"协同技术实现智能化升级。中国联通则依托旗下物联网平台,在机器人多协议适配、数据融合分析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
2023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已突破4186亿元。预计到2027年,这一数字将增长至6328亿元。分析人士认为,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大模型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机器人技术的成熟。
多位行业专家表示,人形机器人在多个应用场景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一方面,它能够有效缓解老龄化社会中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其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也为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新途径。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部分企业仍在探索如何实现商业化落地。业内观点认为,硬件成本的降低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化应用将推动这一进程加速发展。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在物流、救援等垂直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并逐步向更广泛的场景延伸。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