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在位于城区一隅的小型展览空间“砚舍”,一场主题为“心造·当代手艺展”的联展悄然开幕。展览聚集了十余位年轻工艺创作者,以陶瓷、木作、金工、纤维等传统媒介为语言,探索手工艺在当代生活中的精神维度。
其中,一件命名为《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像》的陶瓷雕塑作品吸引了不少观者驻足。作品出自工艺美术师尧贺龙之手,其风格朴素而沉静,在展厅一隅的素色平台上,自然而然地营造出一种安稳与敬意交织的气场。
这个作品作者并未刻意追求繁复技法或写实细节,而是以一种近乎素描的陶艺手法,保留了手工雕刻的过程痕迹。“我不想做一个宗教标志物,更不想做成商品。”在现场交流活动中,尧贺龙这样解释。他表示,这件作品的初衷,来自于他在学习陶艺过程中,对于“行愿”与“实践”两个词的反复咀嚼——那既是佛教中普贤菩萨的精神核心,也逐渐成为他创作中的一种内在准则。
“有时候做一个像,不是为了表达什么宏大理念,而是提醒自己,事情要一件一件做下去,手要稳,心也要稳。”
展览主策展人林奕南表示,之所以将这件作品放置在展厅相对偏静的角落位置,是希望观众能在不被打扰的状态下靠近它。“这是一件需要静下来看的作品,不是那种一眼就‘抓人’的,它的时间感是向内的。”
据介绍,《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像》采用低温还原烧制工艺,作者自行调配泥料并反复测试收缩率,以保证最终成像的结构稳定性。尧贺龙说,“但也不是一直在捏,很多时候是看着它在想,下一刀要不要刻。”
这份对“节奏”的强调,也贯穿在他的其它创作中。展览现场还陈列了他早期的一些素坯作品,均以“静”与“留白”为美学方向,与当下流行的装饰性陶艺风格形成了明显区分。
“心造·当代手艺展”并不以规模取胜,也没有过度包装,但展品整体呈现出一种缓慢的、非喧哗的语调,正如本次展览小册子所写:“我们更关心作品背后人的状态,而非物的精巧。”
而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像》面前,观者或许也可以暂时离开“艺术史”“佛教符号”这些固有标签,仅仅看见一位创作者,在泥火之间所留下的某种秩序与敬意。
展览将持续至本月底,开放时间为每日14:00–19:00,免预约入场。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