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突破80家,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5G设备等“新三样”出口额同比增长超30%。
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业用“全产业链优势+数智化转型”筑起的护城河。正如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所言:“中国制造早已摆脱‘衬衫换飞机’的被动局面,正以‘系统化创新’重构全球产业链话语权。”
从“世界工厂”到“全球智造中心”的蜕变密码
全产业链优势:一张覆盖39个工业大类的“王牌”
《财富》杂志曾感叹:“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或地区,这种能力让任何制裁都像打在棉花上。”
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从2017年的26%跃升至2024年的32%,仅长三角地区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就贡献了全球60%的光伏组件和40%的工业机器人产能。这种“从一颗螺丝钉到整艘航母”的完整产业链,让中国制造在关税战中始终掌握“成本可控、供应稳定”的主动权。
这种全产业链优势,让中国企业在关税战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当苹果将部分生产线转移至越南时,中国制造业却在数智化浪潮中逆流而上。正如商务部所言:“中国将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数智化革命:制造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中国企业已通过数智化转型实现“效率破局”。2024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升45%,运营成本降低30%。
以江苏万恒铸业为例,作为中国铸造行业综合百强企业,万恒通过引入U9 cloud智能工厂系统,其产品研发周期从90天压缩至23天,订单交付准时率提升至98%。这种“用数据换时间、用算法降成本”的转型,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的价值链分配规则。
这样的转型并非孤例。再如,英杰食品在速冻食品领域深耕,其自动化立体冷库库容达2万吨,18条全自动生产线日产400吨产品。通过用友U9 cloud系统,英杰食品实现了销售下单效率提升200%,成本核算周期从5-10天缩短至3-5天。
数智化转型,中国制造突围的“关键一跃”
从“机器换人”到“生态重构”:制造业的数智化进阶之路
早期中国制造的数智化集中在“机器换人”层面,但如今已升级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用友网络副总裁郑瀛指出:“全球化竞争不再是单个工厂的比拼,而是产业链敏捷度的较量。”
以库斯家具为例,通过U9 cloud构建的跨国协同平台,其广州总部与越南工厂实现设计、采购、生产的实时联动,海外订单响应速度提升70%。这种“跨时区、跨语言、跨税制”的协同能力,正是中国制造出海的核心竞争力。
成本“显微镜”与决策“导航仪”:数智化
如何破解制造业痛点
传统制造企业常陷入“成本黑箱”,90%的企业无法精准核算单个零部件的边际成本。而U9 cloud通过多成本核算体系,帮助蓝想环境将成本核算颗粒度细化到每道工序,年节约费用超2000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某新能源企业借助U9 cloud的智能排产系统,将设备利用率从65%提升至89%,相当于凭空“再造”了1.5个工厂。
用友 U9 cloud 作为这一进程的“数智护照”,已深度融入中国制造业的血脉。自2008年发布以来,它经历了三次关键跨越:从支撑单厂管理(U9)到赋能跨国协同(U9 cloud),再到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平台(2024版)。
如今,U9 cloud已服务近万家制造企业,覆盖52个细分行业,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和行业龙头数智化转型的首选平台。
创新效率:奥音科技替换 Oracle 系统后,45 天完成系统切换,实现财务、供应链、生产的数智化管控,准时交货率提升至 100%。
数据主权:中建环能通过 U9 cloud 构建集团统一数智化平台,财务报表编制效率提升 75%,项目成本核算时间从 5 天压缩至 2 天。
成本革命:科华控股通过 U9 cloud + 智能车间技术,运营成本降低 20%,产品不良率下降 30%。
中国制造业注定会在全球化道路上阔步前行。正如用友副总裁傅毅所言:“U9 cloud已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中国制造参与全球竞争的‘数字器官’。”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用友U9 cloud的全球化实践正在印证这种战略远见:当河南开封仪表的传感器装上德国西门子生产线,当寰泰储能的储能系统通过U9 cloud实现全球运维,这些案例都在证明:中国制造不仅能“走出去”,更能“走上去”。
「不可沽名」的清醒与「追穷寇」的魄力,此刻正在中国制造的基因里完成融合。中国制造注定要成为那个既无法被封锁、更不可能被超越的存在。因为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关税壁垒后的自保,而是持续创新的锐度、生态协同的广度,以及用数智化重新定义制造业文明的气度。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