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宁波顾连方桥康复医院正式投入运营。不足两个月后,顾连医疗又在杭州市萧山区启动了华东旗舰康复项目。与此同时,全国多地却接连传来民营医院因经营不善、政策调整、资金链断裂而停业的消息。
“冰火两重天”的现实,揭示了民营医疗在新一轮结构性重构中的分化趋势:那些依赖资本和政策红利、单纯追求“规模速度”的机构,正被市场迅速淘汰;而像顾连医疗这样,以战略投入、学科建设、精细化管理、口碑建设为核心能力的企业,正在穿越周期,逆势生长。
站在中国深度老龄化的门槛上,康复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配套服务,而是“健康中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场行业重塑,正是整个医疗体系效率与质量变革的真实写照。
宁波顾连方桥康复医院
康复行业“看上去很美”,为何持续分化?
过去十年,康复医疗一度是民营医疗最热的赛道。人口老龄化、医保支付改革以及“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推动,让资本纷纷涌入,康复似乎成为新蓝海。
然而,真正进入赛道的人很快发现:康复之难,远超预期。
康复的本质不是项目叠加,而是依赖亚专科建设、团队协作、流程闭环和患者认可的综合服务。这要求机构具备系统化医疗能力、专业人才储备、规范的服务体系和长期运营的耐心。
现实却是,大量社会办康复医院并未建立完整服务链条,甚至连基础人才都难以保障。一些机构依赖“拼医保点位”“影子科室承包”“阴阳病例”等违法、短视的做法,在医保规范要求升级和支付政策收紧的情况下,便迅速暴露短板。
自2024年以来,行业退潮迹象明显:医院关停、并购、转型频现,甚至有项目建成后长期闲置,无法通过医保准入。分化加速成为定局。
一位投资人直言:“真正的康复不是‘做项目’,而是‘解决问题’。没有医疗能力和学科基础,靠包装是走不远的。”
市场需求与供给的错位尤为突出。随着老龄化和慢性病人群增加,我国康复医疗潜在人群已超 4亿。数据显示,2011—2021年十年间,康复医学科门急诊人次增长1.3倍,出院人数增长3.6倍,复合增长率超16%。毕马威曾预测,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服务总收入规模在2025年将突破2200亿元。
但供给端的发展明显滞后:根据《2023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截至2022年,全国康复医院不足900家,其中以中小规模为主,超300床机构仅98家。仍有较多二级综合医院尚未建立系统化的康复科室。这导致:
公立医院在“国考”指挥棒下,主要聚焦急危重症诊治,康复服务多局限于床旁急性期及早期介入;
后急性期康复医疗,如重症康复、意识障碍促醒、脊髓损伤康复等资源严重不足,大量患者被迫中断治疗或流向非正规机构。
相比之下,国际上早已将康复纳入医疗体系的主线。
在英国,指南要求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不晚于次日开始康复训练;在美国,约三分之一的中风患者出院后转入住院康复机构(IRF)继续治疗,另有约五分之一进入技能护理机构(SNF);而在德国,接受全膝或全髋置换的患者中,有近95%参与结构化的术后康复,其中85%在住院环境中完成。
这意味着,在发达国家的连续性医疗逻辑中,康复早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配套”,而是医疗全过程的必要一环。
中国此刻,正站在同样的临界点——政策风口已至,需求曲线抬升。谁能率先建立系统化服务网络、锻造专业团队、形成规范化管理体系,谁就能在即将到来的行业分化中,抓住历史机遇。
十年沉淀,穿越周期的样本
在行业震荡的大背景下,顾连医疗的表现尤为突出。
2025年春,宁波顾连方桥三级康复医院正式投入运营,与以重症康复为特色的宁波海曙顾连康复医院形成“双院联动”,总规划床位超700张,成为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康复网络之一。
数周后,顾连又与杭州萧山经开区合作,在钱江世纪城建设华东旗舰康复医院及区域总部,打造集医院、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康复医学中心,辐射整个沪杭甬区域。在当前行业环境下,这一战略发展布局也在业内引发了广泛关注。
顾连医疗正式签约入驻杭州萧山经开区,共建康复医学华东总部
这些布局背后,是顾连十年来坚持的“长期主义”理念和“高质量康复”战略。不同于行业内的“轻资产”扩张模式,顾连选择“战略投入+学科驱动”策略,在成都、绵阳、宁波、长沙、武汉等地建设三级康复医院,形成区域医疗节点。
截至目前,顾连已拥有 27家康复机构,覆盖全国14个城市,年服务住院患者超4.6万人次,床位超8000张,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康复服务体系最完整、规模最大、学科能力最强的康复医疗集团之一。
这种实力也获得权威印证。2025年6月,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发布“社会办医·康复医院50强”,顾连旗下8家医院上榜,成为上榜最多的医院集团。值得一提的是,其旗下的湘雅博爱康复医院首次登顶,位列榜首。同时,顾连还是上榜连锁康复机构中三级康复医院数量最多的医疗集团。
湘雅博爱康复医院
顾连医疗的逆势成长,正是中国康复产业升级的缩影:用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精专”发展之路。
在学科建设上,顾连选择了一条与多数同行不同的路径。它没有选择常见的“单一专科”和“规模优先”的扩张逻辑,而是坚持深耕十大康复亚专科全覆盖体系。其中,重症康复尤为突出。顾连搭建起“ICU—HDU—普通病房”的三级通道,并结合高压氧舱群的创新治疗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康复效果,也验证了“早期康复介入”的临床价值。
成都天府新区顾连禾泰康复医院ICU
学科建设上,顾连尝试通过“分层”机制推动差异化发展。各医院专科被划分为“成熟期、培育期、探索期”三个阶段:成熟学科负责高水平建设及同质化输出,培育学科集中资源突破,探索学科则鼓励创新试错。这样的动态管理,既避免了“一刀切”的资源浪费,又让各区域医院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协同格局。
面对行业普遍存在的人才瓶颈,顾连很早就展开了引进与自主培养并重的发展路径。2018年,顾连成立顾连学院,特聘昆明医科大学康复学院首任院长、中国康复医学教育的重要奠基人敖丽娟教授担任院长。借助这一平台,顾连不仅与昆医大开展深度校企合作,还整合了华山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上海阳光康复中心等机构的专家资源,逐步构建起覆盖治疗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师康复胜任力培训、科主任高级研修班、康复护理等专项培训的完整教育链条。
顾连医疗临床医师康复胜任力培训,敖丽娟教授现场指导
顾连医疗与昆医大联合开展的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
在此系统化培养的基础上,顾连近年来持续推动康复人才理念从“专业精进”向“团队协同”深化。自今年5月起,在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顾连医疗高级顾问谢欲晓教授的领衔下,顾连正式启动“卓越康复团队培训项目”。该项目聚焦于打破专业壁垒,突出多学科协作与融合,旨在将康复服务模式从传统的“单兵作战”全面升级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团队作战”,系统构建整体性的康复服务能力。
顾连邀请谢欲晓教授开展“卓越康复团队培训”
2025年,正值创立十周年,顾连决定将部分学院课程资源对社会免费开放,涵盖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师康复胜任力培训等核心模块,为医学生、年轻医师、基层医师及治疗师提供学习支持。
今年5月,顾连启动“青年骨干国际研学项目”,组织核心团队赴加拿大多伦多,与北美排名前三的医院网络UHN深入交流,将国际前沿理念与本土实践相结合。一位参与项目的青年医生表示:“这次经历让我们跳出了单一技术的局限,开始思考如何构建更适合中国患者的专科服务模式。”
顾连医疗青年骨干团队赴加拿大多伦多开展国际研学项目
在科研与技术转化上,顾连同样展现了平台优势和整合能力。依托新风天域集团的资源支持,顾连与香港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协议,还与多所香港顶尖高校共同探索科研技术转化合作,实现从临床到科研的全面协同;同时邀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终身教授、约翰·霍普金斯老年与免疫重建中心主任冷晓教授,出任顾连研究院老年医学首席专家,为学科发展提供战略指导。此外,新风天域脑健康中心的成立,则整合了大湾区优质资源,打造脑健康全周期服务平台,为顾连未来的系统性脑康复研究提供支撑。
顾连医疗与香港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
冷晓教授(中)到顾连指导学科建设工作
运营管理层面,顾连尝试突破传统民营医院依赖人情和经验的模式,构建标准化、专业化的多维管理体系。医疗质量方面,建立了“专委会—院级—部级—科室”的四级质控网络;临床服务方面,推进康复质控管理平台建设,实现从入院评估到出院随访的全流程标准化及疗效指标监测;医保合规方面,则设立专项制度,通过关键指标监测与重大事项报告机制,保障医院合规稳健运营。
“把每一家医院建设好。”在新风天域联合创始人兼CEO、顾连医疗董事长吴启楠看来,这正体现了顾连的发展逻辑:不以快速盈利为导向,而是坚持稳健培育、长远布局。它允许新医院经历合理培育期,通过高标准设备与人才投入打牢基础,最终形成“品牌建设—规模效应—内涵提升—高质量发展—服务优化”的良性循环。
顾连医疗联合创始人徐宸则进一步阐释了对康复价值的理解:“康复真正的价值,不仅是恢复功能,更是提升生命质量、减少失能负担、延长健康寿命。”基于这一理念,顾连逐步形成以“回归社会能力”作为疗效终点之一的评估体系,而不仅仅局限于“功能评分”的提升。
纵观顾连的发展,它的成长并非源于某一单点突破,而是来自对医疗本质的系统性把握。在行业资本退潮的当下,这种建立在专业深度与服务价值基础上的发展模式,或许正是行业未来的方向。
建议与展望:康复不是成本中心,而是效率引擎
康复不仅是患者的需求,更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的过程中,康复能够延缓疾病进程、减少复发、提升治疗效率、降低医保成本,是打造“节支增效型”医疗体系的关键。
要实现这一目标,政策仍需继续发力:在总体医疗资源规划中提前平衡布局老龄化对康复、老年病床位的需求;将康复服务纳入医保支付改革重点建设领域,鼓励重症康复、院后康复与居家康复;作为中国康复服务供给的主体之一,继续鼓励社会办医参与康复体系建设,制定更符合专科特点的准入与等级评审标准;支持脑机接口、神经调控、功能神经外科等新技术的临床转化和支付试点等。
顾连的实践表明:康复不应被视为医疗体系的“附属边角”,而应成为“效率引擎”。把康复医疗真正做好,有助于减轻社会疾病负担,让患者获益,也让医疗系统运行更可持续。
结语:穿越周期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康复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结构性重组。这不是寒冬,而是转型中的必要调整。
正如顾连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徐宸、袁帅在2025年致员工公开信中所写:“在老龄化加速和健康意识提升的大背景下,那些专注价值创造、能为‘健康中国’提供高质量解决方案的企业,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事实证明,能够穿越周期的,往往不是跑得最快的企业,而是那些真正能解决问题、建立核心能力、最能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康复行业的真正春天,或许正孕育在这些专注而坚韧的探索之中。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