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苏斌
本月,寒潮蓝色预警席卷华北。预警发布48小时后,城市供热系统迎来严峻考验——城西北片区在凌晨02:10出现短暂的“夜尖峰”负荷。然而,在北京市热力集团的智慧调度中心内,却不见传统“人工追参”的忙乱。屏幕之上,系统正自动执行一套精密的协同操作:先是小幅提升电驱高温热泵的出力,随即指令储热水箱精准释放热能承接波峰,再微调两台峰荷锅炉的启停顺序。整个过程中,二次网压差被稳稳控制在运营红线之内,用户室温波动未超过0.3℃。这场教科书级别的“自动化接管”,不仅展现了技术对突发负荷的精准应对能力,更揭开了研究专家、知名工程师贾萌推动供热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的冰山一角。
这次夜间“自动化接管”,并非单一技术的胜利,而是贾萌近三年构建的智能供热技术体系协同生效的一个横截面。作为北京市热力集团的高级工程师,她的工作远不止于保障暖气片的热度,更关乎一座城市能源系统的效率与碳排脉搏。在她看来,“新时代的供热工程师,要做城市能源系统的‘调音师’——让热源、管网、用户需求三者精准匹配,既不浪费能源,也不牺牲舒适度。”贾萌将前沿理论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打造了一套贯穿“源、网、荷”的智能供热与低碳调控技术体系。
供热的最大难题在于热惯性与时滞:阀门的改变并不会立刻体现为室温的改变。为此,贾萌以模型预测控制(MPC)为骨架,将二级网热传输与换热站行为抽象为离散受控自回归模型,利用在线参数辨识把预测误差压缩到约5%的量级,使系统能够提前看到未来一段时间的一次侧流量与负荷演化。这一“未卜先知”的能力被装入“供热系统多热源协同智能调度软件”,成为打破热惯性桎梏的关键——它让调度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判”,为后续的精细化操作奠定了基础。软件日前侧以混合整数规划确定热源组合与出力时间序列,日内侧以MPC按气象、负荷与价格/因子变化进行小时级校正。于是,在夜尖峰来临前,系统不仅知道“会涨”,更知道“何时涨、涨多少”,并将功率波峰预先分摊给热泵与储热,让锅炉避免以高代价追温。
协同并不只发生在主网。如果说“多热源协同智能调度软件”是整个技术体系的“中枢大脑”,那么“分布式能源供热系统协同能量管理系统”便是连接各个“神经末梢”的关键纽带——它解决了传统供热系统中“信息孤岛”导致的协同效率低下问题。“分布式能源供热系统协同能量管理系统”以标准化数据模型与接口,把站端HMI/PLC、楼宇BAS与企业能管平台接入同一张“能碳网”。算法在两个尺度上同时工作:在局部层面,以舒适与能效为目标优化阀位与泵速;在全局层面,在水力约束与潮流耦合下协调热源与潮流,避免“局部省、全网耗”的悖论。工业余热、中深层地热、园区锅炉房与城市主网因此“说同一种话”,像医院类的突发加温需求,才会被全局平滑吸收。
从工程机理看,这一体系把“能—碳—工况”三域耦合为同一套可执行逻辑:数据到底、边界清楚、约束显式、目标可权衡。不同模块并非平行堆叠,而是相互增益——预测越准,调度越稳;口径越一,审计越快;接口越通,分布式越协同。真正形成的是一种可迁移的“组织力”:把外部价格与碳约束吸收为内部可控的决策变量,把经验沉到模型里,把模型放进调度里,再用可审计的留痕闭环复核。
贾萌的多项原创技术成果与研究,并非彼此孤立的技术点,而是一个层层递进、有机融合的技术体系。智能调度是“决策脑”,碳排监测是“环境眼”,分布式协同管理是“灵活的手脚”。从行业发展维度看,贾萌构建的这套技术体系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将“能源消耗、碳排放、运行工况”三个原本割裂的管理维度,熔铸成一套可落地、可追溯的统一执行逻辑,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供热系统走向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新一代技术底座。更重要的是,这标志着行业正从单一的保供保暖服务,迈向城市关键能源基础设施的战略转型。她的工作,通过将大数据、模型预测控制、CFD仿真等前沿方法与百年供热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了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不仅为中国北方城镇的清洁低碳供热提供了“北京方案”,也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提供了中国工程师的思路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