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商品交易所就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聚氯乙烯(PVC)和聚丙烯(PP)的月均价期货合约及相关规则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
这是继今年3月份国内首个短期商品期权推出后,中国期货市场在产品创新方面的又一重要进展。这一举措对于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满足企业多样化风险管理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月均价期货是一种以一个月内标的资产平均价格为结算依据的新型期货合约。本次征求意见的三个化工品月均价期货合约在交易单位、时间、手续费、保证金和涨跌停板等方面与对应实物交割期货合约保持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这将是大商所首次推出采用现金交割方式的期货合约。根据公告,交易所将基于交割结算价划付持仓双方盈亏,直接了结到期未平仓合约。同时,为确保新合约平稳运行,大商所在结算价计算方法上进行了针对性设计。
市场人士指出,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丙烯作为塑料化工行业的重要品种,其价格波动受到宏观经济、产业链供需关系及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此前,在国际贸易中,这三个品种的均价计价模式已有广泛应用。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这三种化工品期货的日均成交量分别为34万手、106万手和34万手,日均持仓量分别为51万手、112万手和52万手。其中,法人客户持仓占比分别达到71%、59%和72%。这些数据表明相关期货品种的市场运行较为稳健,产业参与度较高。
大商所负责人表示,在全面调研和充分论证基础上,已完成了三个化工品月均价期货合约的设计工作。下一步将根据市场反馈进一步完善规则,并做好上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新合约平稳推出。
与此同时,今年3月份国内首个短期商品期权的成功挂牌交易,标志着商品期权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多样。
自2017年豆粕期权在大商所上市以来,我国商品期权市场已稳步发展8年。目前市场上共有52个商品类期权产品,覆盖农产品、能源化工和金属等多个领域。作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商品期权在帮助产业企业和机构投资者管理风险、优化投资策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商品期权的应用价值正逐步被市场认可。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灵活的交易策略选择;另一方面也获得了越来越多机构投资者的关注和青睐。
总体来看,期货交易所持续推进的产品创新举措,将进一步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