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骨骼机器人成为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安徽黄山、山东泰山、江西武功山等景区引入了登山辅助设备——外骨骼机器人,这一创新产品受到游客的广泛欢迎。
外骨骼机器人融合了人工智能、传感技术、人体工学、动力和电子等多领域技术。多家A股上市公司在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与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行业专家指出,随着技术的进步,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康复、工业、出行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市场潜力巨大。
在实际应用中,外骨骼机器人展现了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适应性。例如,在泰山景区,体验者李先生表示:"穿上外骨骼机器人后,行走变得异常轻松,真正体会到了'健步如飞'的感觉。"
除了登山辅助功能,外骨骼机器人还能显著提升人们搬运重物的能力。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穿戴腰部外骨骼机器人的体验者能够轻松提起30公斤重物。这类设备自重仅2千克左右,不仅增强了穿戴者的负重能力,还减少了体力消耗,并有效降低了对膝盖和脚踝的压力。
行业专家表示,外骨骼机器人结合了人体辅助增强技术和自主控制技术,通过多模态传感器实时捕捉人体运动意图,并利用自适应算法提供助力。这种创新设计不仅提升了健康人群的工作效率,还能为行动障碍者提供有效的运动支持。
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市场前景方面,医疗康复领域潜力尤为突出。预计到2030年,康养外骨骼机器人市场的规模将达480亿元。工业领域也将迎来快速发展,外骨骼机器人在提升工人工作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市场空间预计将达百亿元。此外,老年人辅助行走、户外休闲等领域也将随着技术突破而逐步扩大应用范围。
目前,国内多家A股上市公司正积极参与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与生产。例如,振江股份的子公司海普曼机器人致力于智能控制算法和仿生学设计的研究,并计划于2025年三季度实现小批量生产;翔宇医疗的便携式外骨骼助行机器人已进入小批量试产阶段,并预计年内上市;精工科技则在外骨骼助力机器人不同场景的调试与测试方面持续投入。
尽管外骨骼机器人产业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商业化仍面临一些关键挑战。如何提升续航能力、优化设备舒适度、降低使用成本等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技术突破和市场推广,相信这些难题将逐步得到妥善解决,为外骨骼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