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宁水墨花卷28厘米×1992年500cm(局部)
希宁先生有很多画,但手卷很少,这可能是因为欣赏现代书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文人玩的手卷不适合现代展览。因为我特别喜欢手卷的规则,1992年春天,我建议我丈夫做花卷,然后我丈夫做了两个长卷,每个卷都很精彩,水墨花卷就是其中之一。
这卷高28厘米,长5米,用的是旧日本障子纸。全卷六段,画六种花木,每段都有题诗,堪称诗画结合,诗、书、画、印“四全”。
从右首开始,第一幅画牡丹,题诗是:“老丽年华照鼠姑,曹州花海善风流。宫廷色彩争王朝,采摘名魁笔底收藏。”(以“鼠姑”为牡丹别名)
第二次画绣球,题目:“太湖三月花敷锦,更爱横云飞雪球。”
再画双橘,题五绝说:“连理黄山松,玉泉蒂并信。天气多美,一柄两黄岩。”
第四段画山茶,录俞国宝句:“玉洁冰寒自家,地偏惊时此山茶。归来不负西游眼,曾见人间未见花。”
第五段画水仙,题句是:“天上人间起舞,月宫仙子下瑶台。”
最后画石榴,题目:“枝头开口爆,妙在瞬间情。”
所有看到这卷的人都称之为妙。
这卷之妙,一是构成之妙。四点钟,花不相关,但期待左右,互相照顾:牡丹从右到左,绣球花从相反的方向(从左到右),茶枝改变方向,从左到右运行;绣球花和茶巧妙地垂下双橙色,虽然小,但增加了很多乐趣;水仙花从下到上,石榴改变方向,从右到左,这种安排符合物理性质,合理,也符合绘画理论,出于自然,非常严谨。花枝走向本已自成佳构,更以书法(即题诗)穿插在花间,长短,高低参差,富有节奏。最后,印章上的红印,或朱或白,或方或圆,也很精致,就像几颗宝石在花间闪闪发光。在中国画的各种结构方式中,长卷的构成也是比较独特的一种,难度也很大,做不好就有拼凑感。这样一幅信手挥就的长卷,事先没有草图,画什么,怎么布局,用什么笔法,都是在随机适应的那一刻。这一刻,其实体现了画家一生的艺术修养、功夫才华和气质。正如希宁先生在他的另一幅长卷中的题诗所说,“妙构乘,用健笔,上帝激起洒洁风”。可以说,这卷的洒脱与构图密切相关,已经达到了“芙蓉出水”的自由境界。
这卷之妙,二是笔墨之妙。除了中国画的一般要求外,手卷笔墨的妙处还应具有与整个手卷笔墨构成相协调的节奏和韵味。例如,在这卷中,牡丹花头用墨色堆叠,但枝叶用线条堆叠。下面的绣球花和山茶花变成了勾花点叶的方法。水仙花纯白画,石榴画法接近牡丹画法。笔墨的变化使审美心理在跳跃中起伏,在差异中激发审美心理。如果整个方法都是一样的,它尝起来就像嚼蜡。当我展开整个画卷时,墨牡丹花头、绣球花、山茶的墨叶和榴实成为全卷墨色的量感焦点,而淡墨枯笔的白描水仙则是全卷的虚灵,为画卷增添了一些仙气。我认为这种全卷笔墨的变化和量感的分布是长卷笔墨结构的特殊之处。近看这卷,牡丹头墨色的灵巧,绣球花枝的自由折叠,橙色实用笔的枯燥意义,山茶的强度,水仙的虚幻,石榴笔墨的变化,都可以仔细咀嚼,反复品尝,如果嘴里含有橄榄,余味无穷。这卷纯笔墨,笔墨精妙,已有纯化之美,正如可染先生所说,是“笔墨胜处色无功”。
这卷之妙,三是兴趣之妙。花鸟画以兴趣取胜。当然,这种兴趣不仅限于幽默和幽默,还包括各种情感和文学思想。于希宁先生是一位擅长画梅的画家,他喜欢画各种各样的花木,但很少写鸟、动物、昆虫和鱼。在花木和画家之间建立了一种我两个都忘了的精神交流关系。这卷牡丹少了财富,多了浪漫的姿态;它的绣球,正如题诗所说,每一个都有“云飞雪”的联想;朋友送橘子,有一两个水果,所以得心应手,寓意“连理”“并蒂”;山茶,爱其“玉洁冰清寒”之魂;水仙,石之心起舞;
余先生重视气格和文学思维,注重“意出心思”,一再鼓励我坚信“写意”是一种审美观念(而不是简单的笔画)。余希宁的情感和文学意义自然地流露在他最喜欢的艺术形象中。他的花卷曲的内在美和浪漫高贵的情感贯彻在他最喜欢的花卉和树木中。想到艺术的思想和兴趣,以及这种思想和兴趣的自然流露,所以也有“意出心思、自我浪漫”的话题。
晚年,余先生特别喜欢和中年和年轻的弟子一起旅行。他总是想吸收更多的新事物,并寻求改变一些新的想法和新的方法。有时,他有意识地追求新的风格和新的方法;有时,他有意或无意地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本文无意研究花卷的特殊规律。我只是认为中国传统独特的手卷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美形式。它在结构模式、笔墨和情感魅力的传达方面确实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值得进一步研究。在《八十七仙女卷》、《韩熙载晚宴图》、《清明节河图》中、徐渭的《杂花卷》、八大山人的《河花图卷》,只有一英尺高的手卷,有着广阔的时空和发人深省的艺术能力。在现代审美生活中,它也可以展示在美术馆的坡柜里,可以装饰在卧室或宫殿里。它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美。
(文/刘曦林)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